⏰ 倒計時 2 天開啓!💥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展示你的創意贏取獎勵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 相關的原創內容,就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活動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數據注水?Polymarket百億估值的真正邏輯是…
最近,哥倫比亞大學的一篇研究論文讓風口上的“預測市場(Prediction Markets)”陷入爭議。
研究團隊分析了區塊鏈平台 Polymarket 的兩年歷史數據,發現約 25% 的成交量可能屬於清洗交易(wash trading)——即同一主體在自己帳戶之間對倒買賣,制造虛假活躍度。在某些熱點事件周,比如美國大選或體育總決賽,這一比例甚至飆升至 60%。
研究雖未正式同行評審,但足以撕開預測市場狂熱表象的一角。因爲過去半年,這個賽道的熱度幾乎“肉眼可見”:監管放寬、巨頭加持、資本狂飆、政治加碼——預測市場,正在成爲2025年最受矚目的“金融新物種”。
從“邊緣博彩”到“金融新物種”
預測市場的玩法並不復雜:你可以押注“川普能否贏得選舉”“联准会是否會降息”“下一屆諾獎得主是哪國人”等事件,平台根據交易雙方的價格形成“市場概率”,被視作“羣體智慧”的體現。
2025年,這種“用錢投票”的方式迎來了三重爆發契機:
監管松綁
今年5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撤回了對 Kalshi 的訴訟,正式承認預測合約可以在“特定框架下合法交易”。
9月,CFTC 又向 Polymarket 發出“不執法函”(No-Action Letter),允許其重新開放美國市場。
這意味着預測市場從“灰色地帶”走向“監管可視”,爲資本介入掃清最大障礙。
資本+政治下注
緊接着,資金蜂擁而至:
8月,Polymarket 獲得川普長子 Donald Trump Jr. 參股的 1789 Capital 投資;
然後,繼9月紐約證券交易所母公司ICE以20億美元投資將Polymarket估值推高至80億美元,以及10月競爭對手Kalshi在a16z與紅杉資本領投下估值達到50億美元後,市場熱情仍在急劇升溫。
據彭博社最新消息,Polymarket正尋求以120億至150億美元的更高估值進行新一輪融資,而Kalshi的估值據信也已突破100億美元大關。
在這場資本狂飆的背後,政治力量的深度介入不容忽視。
川普政府上臺後營造的“市場友好型”監管氛圍,爲預測市場的爆發鋪平了道路。CFTC的態度轉變、ICE的巨額投資,均被市場解讀爲明確的政策信號。
更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家族的親身參與:Donald Trump Jr.不僅通過1789 Capital投資Polymarket,還出任Kalshi的顧問職務;
ICE首席執行官Jeff Sprecher—他也是美國前小企業管理局局長Kelly Loeffler的丈夫–親自主導了對Polymarket的投資;
而川普旗下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也宣布將推出自有加密預測平台“Truth Predict”。
資本、政策與家族影響力的多重合力,正推動預測市場從邊緣試驗走向主流金融舞臺。
巨頭助推主流化
10月,谷歌(Google)宣布將在 Google Finance 搜索結果中整合 Polymarket 和 Kalshi 的實時預測數據,比如,當用戶搜索“2028年總統是誰”或“联准会降息概率”時,結果下方會出現預測市場的實時數據圖。
谷歌沒有披露與兩家公司的具體合作模式,但對於市場來說,這一動作堪稱“主流化裏程碑”:預測市場從“幣圈玩家的對賭工具”,變成了普通用戶可見、媒體可引用的數據產品。
結果很明顯:10 月 Polymarket 的交易量創下歷史新高,單月交易額超過30億美元,用戶數較9月份增長了93.7%。
哥大質疑的“假成交”,究竟有多嚴重?
回到哥大論文的研究數據:Polymarket 在 2024-2025 年間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成交存在可疑模式:帳戶之間頻繁對倒、成交時間間隔極短、幾乎不持倉結算。這些特徵與過去 NFT 市場的“刷量”極爲相似。
報告作者推測,預測市場 wash trading 動機主要有三種:
① 爲爭奪未來代幣空投或激勵積分;
② 爲制造市場熱度吸引新用戶;
③ 個別做市商通過“假成交”穩定價格區間。
換句話說,有人可能爲了刷活躍度、搶積分、獲得未來代幣獎勵,而反復在市場裏“假下單”。這在加密領域並不陌生:從NFT到DeFi,幾乎每一輪創新都伴隨“刷數據”行爲,但即便如此,預測市場的“水分”並非行業最高。對比來看:
未受監管的比特幣交易所早期“假量”曾高達 70% 以上(來自 Bitwise 2019 年的報告)。
在 NFT 市場,市場火熱時期的 washing trading 比例也在 20%—50% 之間。
相較之下,Polymarket 的平均 25% 屬於“中等偏高”水平。再加上 Kalshi 的合規性更強、KYC 嚴格,整個行業的“真實度”其實已遠超早期的幣圈,因此,從行業維度看,預測市場的“注水並非災難性問題。
此外,針對哥大研究的結論,業內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AWS 前工程師 yassinelanda.eth 在審閱該論文後提出了幾點反駁。
他認爲,這項研究在方法上存在局限——其結論建立在單一的鏈上數據模型之上,而像 Polymarket 這樣的平台實際擁有更復雜的信號系統來識別真實用戶並公平分發獎勵。此外,研究的結論對分析時設置的參數非常敏感,其揭示的問題嚴重性可能並不穩定。
他進一步指出了預測市場的一個關鍵特性:在這個領域,**有價值的信號遠比原始交易量重要。**單純的“左手倒右手”刷量循環無法產生真正的利潤(PNL)。如今,先進的鏈上監控和推薦系統已經能夠有效區分有信息的真實交易流與來自做市商、機器人及自成交的市場噪音,並在推薦和獎勵中降低後者的權重。
在他看來,評判一個預測市場的核心標準不應是“總交易量”這個易摻水的表面數據,而應是:
這些關於市場質量和信息效率的指標,才是衡量預測市場價值的真正核心。
賭性回潮:當“下注”成爲時代情緒
正如芝加哥大學社會學者莉迪亞·格蘭特所觀察到的:“預測市場在某種意義上延續了美國的信仰體系—它讓人們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依然能通過‘下注’這個動作,獲得一種虛幻的掌控感。”
這句話,精準捕捉了當下美國的社會脈搏。面對高通脹、政治撕裂與階層固化的現實,一種“賭徒心態”正悄然成爲普遍的情緒出口,從體育博彩到加密貨幣,再到如今的預測市場,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將命運交給概率,把焦慮釋放在盤口之間。
而當華爾街巨頭也投身其中,這一趨勢更獲得了資本與制度的雙重認證。 ICE等機構的巨額投資表明,主流金融界正將預測市場視爲下一代“事件驅動型”風險定價的基礎設施,而不再僅僅是邊緣的博彩遊戲。
正如 SynFutures 首席執行官 Rachel Lin 所指出的:“預測市場的真正價值,在於能量化傳統金融無法定價的東西,比如政策決策、技術突破和地緣政治風險。”
與此同時,Polymarket 推出 POLY 代幣等動作爲生態發展注入了新燃料。研究機構 Delphi Digital 認爲,未來融合多市場數據與AI分析的預測“終端”,很可能開啓一個類似meme幣熱潮的新交易賽道。
當然,挑戰依然存在。 美國監管機構仍在爲“衍生品”還是“賭博”的定義爭論不休,這層未散去的政策陰雲,仍是預測市場走向完全主流化的最後一道關卡。
但資本、技術與社會情緒合流的大勢已不可逆。人們以爲自己在預測未來,卻沒意識到,這場全民下注的熱潮,本身就成了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作者:Boo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