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3: 从个人计算机到全球超级计算机Web3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个人计算机诞生的时代。它的核心是赋予个人掌控隐私和资产的能力,让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生活。这种思想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个人计算哲学。虽然人们常常将Web3与互联网的演进或加密货币革命联系在一起,但这些观点都未能触及其更深层的精神内核。Web3的本质是将技术主导权还给个人,使用户能够自主创建和管理账户与钱包,在无需信任的前提下与他人交互,并自由参与网络治理。这一理念与6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兴起时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呼应了当时的反主流文化浪潮,并在此后融入了开源运动和互联网精神。## 《全地球目录》:一代人的精神火种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经历了战后经济繁荣,但也面临着标准化生活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地球目录》杂志应运而生,以"获取工具"为口号,致力于介绍能帮助个体独立思考、掌控命运的各种工具。该杂志在创刊号中写道:"过去,那些遥远的权力与荣耀虽有其成就,但其严重缺陷已掩盖了真正的进步。对此,一种亲密的、个人的力量正在发展中——个体可以掌握自己的教育,寻找灵感,塑造环境,并与感兴趣的人分享这段冒险旅程。"这段话中已经清晰可见与当代Web3哲学不谋而合的精神。进入7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之路愈发清晰。"人民计算机公司"等机构开始警告,技术如果被滥用,可能沦为控制人的工具。他们呼吁:"是时候改变这一切了——我们需要一个'人民计算机公司'。"## 黑客文化与自由软件运动80年代,开源技术开始萌芽,"自由软件运动"随之兴起。理查德·斯托曼等人坚信,软件应当赋予用户最基本的自由与掌控权。他们从伦理层面提出:技术自由关乎个体自由。同时,黑客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被称为"黑客伦理"。这一理念强调:人人都应拥有无限制访问计算机的权利,所有信息都应是自由的,应提倡去中心化,并且计算机可以改善生活。## 加密精神的觉醒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政府对网络犯罪的监管也随之加强。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前沿基金会成立,致力于捍卫数字时代的言论自由与用户权利。1993年,《Cypherpunk宣言》问世,强调数字隐私在开放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系列理念推动了密码学的发展,最终引领人们走向真正的技术变革——比特币的诞生。## Web3的正式诞生2008年金融危机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货币理念为那些对金融系统失望的人提供了新的选择。随后几年,维基解密和斯诺登事件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抗权力滥用的信念。2013年,Vitalik Buterin提出将区块链技术从单一的货币用途拓展为通用计算平台,这一设想演变为以太坊的雏形。在项目初期,Gavin Wood加入并帮助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正是在这个时期,Gavin Wood首次系统性提出了"Web3"的概念。这不仅是一个新术语的诞生,更是一种全新社会基础设施的构想:构建一个去信任、去中介、以个体为中心的新世界。## 从硬件终端到全球超级计算机从以太坊到波卡,再到正在推进的JAM协议,每一个项目都根植于"自由"这一核心价值。如果说个人计算机革命是为大众打造"人人可用"的硬件终端,那么Web3哲学则是在为世界构建一台"人人可编程"的超级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的演进从Apple I到iPhone用了31年。如今,我们正站在另一个时代门槛上:一个基于Web3、为所有人而生的"全球超级计算机"正在成形。无论未来如何展开,始终有一群人在跨越技术、制度与文化的界限,为实现一个共同愿景而努力——构建一个真正以人为本、赋予个体最大自由与创造力的数字世界。
Web3: 从个人计算机到全球超级计算机的自由之路
Web3: 从个人计算机到全球超级计算机
Web3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个人计算机诞生的时代。它的核心是赋予个人掌控隐私和资产的能力,让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生活。这种思想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个人计算哲学。
虽然人们常常将Web3与互联网的演进或加密货币革命联系在一起,但这些观点都未能触及其更深层的精神内核。Web3的本质是将技术主导权还给个人,使用户能够自主创建和管理账户与钱包,在无需信任的前提下与他人交互,并自由参与网络治理。
这一理念与6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兴起时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呼应了当时的反主流文化浪潮,并在此后融入了开源运动和互联网精神。
《全地球目录》:一代人的精神火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经历了战后经济繁荣,但也面临着标准化生活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地球目录》杂志应运而生,以"获取工具"为口号,致力于介绍能帮助个体独立思考、掌控命运的各种工具。
该杂志在创刊号中写道:"过去,那些遥远的权力与荣耀虽有其成就,但其严重缺陷已掩盖了真正的进步。对此,一种亲密的、个人的力量正在发展中——个体可以掌握自己的教育,寻找灵感,塑造环境,并与感兴趣的人分享这段冒险旅程。"
这段话中已经清晰可见与当代Web3哲学不谋而合的精神。
进入7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之路愈发清晰。"人民计算机公司"等机构开始警告,技术如果被滥用,可能沦为控制人的工具。他们呼吁:"是时候改变这一切了——我们需要一个'人民计算机公司'。"
黑客文化与自由软件运动
80年代,开源技术开始萌芽,"自由软件运动"随之兴起。理查德·斯托曼等人坚信,软件应当赋予用户最基本的自由与掌控权。他们从伦理层面提出:技术自由关乎个体自由。
同时,黑客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被称为"黑客伦理"。这一理念强调:人人都应拥有无限制访问计算机的权利,所有信息都应是自由的,应提倡去中心化,并且计算机可以改善生活。
加密精神的觉醒
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政府对网络犯罪的监管也随之加强。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前沿基金会成立,致力于捍卫数字时代的言论自由与用户权利。
1993年,《Cypherpunk宣言》问世,强调数字隐私在开放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系列理念推动了密码学的发展,最终引领人们走向真正的技术变革——比特币的诞生。
Web3的正式诞生
2008年金融危机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货币理念为那些对金融系统失望的人提供了新的选择。随后几年,维基解密和斯诺登事件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抗权力滥用的信念。
2013年,Vitalik Buterin提出将区块链技术从单一的货币用途拓展为通用计算平台,这一设想演变为以太坊的雏形。在项目初期,Gavin Wood加入并帮助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正是在这个时期,Gavin Wood首次系统性提出了"Web3"的概念。这不仅是一个新术语的诞生,更是一种全新社会基础设施的构想:构建一个去信任、去中介、以个体为中心的新世界。
从硬件终端到全球超级计算机
从以太坊到波卡,再到正在推进的JAM协议,每一个项目都根植于"自由"这一核心价值。如果说个人计算机革命是为大众打造"人人可用"的硬件终端,那么Web3哲学则是在为世界构建一台"人人可编程"的超级计算机。
个人计算机的演进从Apple I到iPhone用了31年。如今,我们正站在另一个时代门槛上:一个基于Web3、为所有人而生的"全球超级计算机"正在成形。
无论未来如何展开,始终有一群人在跨越技术、制度与文化的界限,为实现一个共同愿景而努力——构建一个真正以人为本、赋予个体最大自由与创造力的数字世界。
通过去中心化 GPU 资源分配,DeepLink 大幅降低了基础设施成本,使更多用户能够享受顶级游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