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ON|金管会揭三大应用成果,防诈、身分验证、保险理赔全面升级

FinTechON & AFA 峰会 (9/1) 中,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金管会)金融市场发展及创新处处长胡则华发表演说,分享台湾金融科技最新进展与三大重点应用案例。从 AI 防诈、保险理赔联盟链到快速身分识别机制,台湾金融机构正在从「单打独斗」转向跨界共创,打造以使用者为核心的创新金融生态系。

一站式申请!保险理赔资料上链,大幅节省时间与成本

胡则华首先提到,目前民众若向多家保险公司申请理赔,需重复提交资料,流程繁琐。为解决此问题,金管会推动建立「保险理赔联盟链」,透过资料一致性与区块链技术,让保户只需一次申请,即可串接多家保险公司资料,大幅减少重复作业。

此举不仅提升民众体验,也替保险公司节省大量作业成本。目前已有 24 家保险公司加入此联盟链,由寿险公会与金管会协调串接,是业界创新协作的重要里程碑。

AI 联手 35 家银行!「鹰眼识诈联盟」成功阻诈超过 3.6 亿元

针对近年诈骗案件猖獗,金管会与 35 家银行、AI 新创公司及刑事警察局共同推动「鹰眼识诈联盟」。此联盟运用 AI 模型分析大量金融资料,侦测可疑金流与异常行为,并与参与银行共享风险模型。

合作流程为:每家银行将异常资料回传给中央 AI 模型训练,再统一分享给各金融机构。换句话说,每家银行不只用自己的经验辨识诈骗,更可借镜其他机构的洞察,形成联防网。目前已成功拦阻诈骗金额超过新台币 3.6 亿元,堪称跨部门协作的典范。

快速身分验证联盟打造「一次注册,全金融通用」新体验

第三项案例是与财金公司合作推出的「快速身分识别联盟」与「验证转接中心」,整合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机构。当客户在任一家机构绑定生物识别后,未来无须重复身分验证,即可于其他金融单位完成开户或认证。

此机制 特别对中小型金融机构有利,可节省建置自有身分验证系统的成本,让资源有限的机构也能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

链结创新三大精神:资料共享、技术升级、用户导向

胡则华指出,这三个案例背后有三大共同精神:

以「链」的方式合作:金融机构不再是资料孤岛,而是透过平台协作共同创新。

技术与资料治理升级:在跨机构资讯交换的同时,也提升整体的技术能量与标准化程度。

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从民众实际痛点出发设计产品,例如简化开户流程、强化诈骗防护等。

背后推手是晶片技术!AI、区块链应用需仰赖硬体支援

看似「无形」的金融科技,其实背后都有硬体支撑。胡则华强调,无论是保险联盟链的加密签章、AI 防诈的 GPU 运算能力,或快速身分验证的安全元件,晶片与感测技术都是这些创新的基础。台湾在半导体与 ICT 产业具全球竞争力,正好成为金融科技应用落地的重要支柱。

从单打独斗走向「共好」:创新模式大转变

胡则华观察,目前金融机构与新创不再追求单一突破,而是透过多方合作达到系统性创新:

许多产品设计已结合实际使用情境

数位身分有望成为跨平台通用

即时资料交换将成为标配

金融服务从「为自己设计」转向「为使用者设计」

这些改变显示,金融创新已进入「共创时代」,未来的竞争力来自于整体生态系,而非单一产品。

法规助攻、政策加持,台湾金融科技蓄势待发

金管会近期更积极调整政策与法规,推动多项金融科技发展计划,包括:

《金融科技发展创新实验条例》修法,扩大可测试项目范围

园区 2.0 计划,依据新创成熟度提供资金与补助,协助进入资本市场

实体资产代币化(RWA)计划,与 10 家金融机构、证交所、央行合作,预计 9 月底提出 POC 报告

虚拟资产服务专法,已于今年 6 月 27 日送交行政院,进入立法程序

从台湾出发,走向国际!打造下一个出口产业

胡则华最后强调,台湾具备三大金融科技发展优势:

半导体与 ICT 产业链完整

金融+科技双领域人才充沛

弹性且积极的政策支持

这些条件让台湾金融科技不只是「能用」,更有机会形成 可复制、可输出的模式,像半导体一样跃上国际舞台。

胡则华呼吁产官学研各界加入这场转型行动,共同建构更开放、更安全、更智慧的金融科技未来。「对台湾的金融科技要有信心,也欢迎更多伙伴加入这个创新旅程!」她说道。

这篇文章 FinTechON|金管会揭三大应用成果,防诈、身分验证、保险理赔全面升级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RWA-2.6%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