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协议:在加密货币可验证自动化方面开辟新天地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区块链环境中,用户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在多个协议上执行复杂的金融策略,同时保持安全性和控制权。Newton 协议作为一种突破性解决方案,提供了加密领域首个可验证的自动化层,使得可编程的金融自动化成为可能,无需信任要求或牺牲用户主权。

我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个领域,老实说,Newton感觉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传统的自动化工具迫使我们将私钥交给可疑的Telegram机器人或中心化服务——如果你问我,这简直是灾难的配方。

Newton协议有什么独特之处?

Newton协议结合了可信执行环境(TEEs)和零知识证明(ZKPs),以实现可加密验证的链上自动化。作为一个曾经因不可靠的自动化工具而损失资金的人,我对他们的zkPermissions系统特别印象深刻,该系统通过可编程规则使用户对自动化代理拥有完全控制权 - 而无需放弃资产所有权。

NEWT代币是该生态系统的核心,固定供应量为10亿个代币。它不仅仅是另一个无用的治理代币 - 它实际上具有四个基本功能:通过质押提供网络安全、交易费用、在代理市场中的抵押品,以及协议治理。

牛顿实际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DeFi生态系统浪费了大量资本——只有大约40%的2300亿美金的稳定币被积极部署在协议中。为什么?因为界面复杂,流程在多个链上是手动的,学习曲线陡峭。没有更好的自动化,预计到2030年,将有超过1万亿美金的资本可能闲置。

老实说,现有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很糟糕。它们要么要求放弃你的私钥(绝对疯狂),要么信任集中服务而没有任何验证保证。尽管存在这些缺陷,数十亿美元的交易量依然通过这些系统流动,因为用户迫切需要自动化。

最让人沮丧的部分?在加密领域,没有构建先进 AI 代理的坚实基础。开发者缺乏安全执行、可验证自动化和协议级信任所需的基本组件。随着 AI 代理引入的新风险,这一差距变得越来越成问题,而当前系统根本无法应对。

Newton协议生态系统如何运作

我发现最吸引人的是牛顿的市场架构。它协调了四个关键参与者:构建自动化代理的开发者、执行任务的操作员、提交自动化请求的用户,以及保护网络的验证者。这创造了一个飞轮效应,用户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更多代理的开发和更好的服务质量。

他们的跨链能力允许用户在多个区块链上部署复杂策略,并进行加密验证。您可以自动化从日常交易到 AI 驱动的交易策略的一切,而无需担心安全问题。

NEWT代币经济

代币分配将60%分配给社区,40%分配给内部利益相关者,首次发行时流通供应量为21.5%,并采用逐步解锁机制以支持生态系统增长,同时保持稀缺性。

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质疑我们是否需要另一个代币,但NEWT的实用性确实内置于协议的功能中:

  • 验证者抵押NEWT以保护网络并获得奖励
  • 所有交易都需要NEWT作为原生燃气代币
  • 开发者注册代理,操作员在 NEWT 中抵押担保金
  • 代币持有者作为协议去中心化参与治理

为什么牛顿协议很重要

在目睹无数项目未能兑现承诺后,我对Newton感到兴奋,因为他们正在以真正新颖的方法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TEE和ZKP的结合创造了可验证的自动化,这在加密领域中是前所未有的。

他们的路线图专注于渐进式去中心化,通过分阶段的方法从基金会控制过渡到社区治理。在技术上,他们正在推出一个多链的牛顿密钥存储汇总,集成成本高效的zkPermissions,并通过聚合证明验证来提高可扩展性。

长期愿景是成为链上自动化的默认协调层,构建一个更安全、可编程和自主的金融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验证的代理处理资本管理并执行复杂策略,而无需人工干预。

与Gelato Network、Keep3r Network或Chainlink Automation等竞争对手专注于基本任务执行不同,Newton能够通过密码学保证的正确性实现复杂的AI驱动决策。他们的zkPermissions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用户控制,竞争对手根本无法匹敌。

在充满空洞承诺的市场中,Newton Protocol 似乎处于一个可以真正提供加密货币所需的东西的位置:我们真正可以信任的自动化。

NEWT-2.07%
GEL-5.5%
LINK-1.18%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