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熊市从未真正到来:当前市场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近期市场持续震荡下跌,不少声音开始讨论“熊市是否已经到来”。但你是否真正冷静下来思考过:究竟什么是熊市?

对很多普通投资者来说,只要市场连续下跌,似乎就意味着熊市来临——哪怕比特币目前仍处于9万美元的相对高位。也有不少人习惯先看到价格下跌的结果,再去找各种理由来支撑自己的判断,比如宏观环境、机构动向、政策变化、周期规律等等,然后言之凿凿地告诉别人:熊市来了。

比较理性的投资者可能会认为,牛熊其实是相对的。如果你的持仓成本在2万美元,现在对你来说可能仍是牛市;但如果你在12万美元买入,那眼下确实像是熊市。这种基于个人成本的判断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要警惕陷入“成本认知偏差”——不能因为自己亏钱了就认定是熊市,赚钱了就认为是牛市。

事实上,不同人对牛熊的判断标准各不相同:有人以价格是否跌破200日均线为界,也有人以市场情绪是否悲观为准。

那么,熊市到底是什么?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比特币和山寨币的牛熊周期,在这一轮行情中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

回顾历史周期,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关键变化:

· 2017年的牛市主要由散户情绪驱动,当时几乎所有的山寨币都出现惊人的涨幅,十倍、百倍并不罕见。
· 2021年的牛市则叠加了全球疫情下的货币宽松,机构开始试探性入场,但散户的FOMO情绪仍是主导力量。

而本轮周期自2022年底部启动以来,比特币从1.5万美元最高涨至12.6万美元,但大多数山寨币的表现却明显弱于比特币。这种结构性分化,是此前周期中未曾如此明显出现的。

究其根本,是因为本轮牛市的驱动力量发生了本质变化:它不再单纯依赖散户情绪,而是由机构资金和ETF主导,宏观环境、国家储备配置和全球风险偏好变化则提供了辅助支撑。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散户的参与方式也在改变:

· 集中的FOMO情绪逐渐被分散的参与方式取代
· 更多散户开始具备机构思维,将比特币视为抗风险资产而非纯投机工具
· 纯粹的投机行为开始转向关注可持续创造价值的标的

这些变化实际上标志着加密市场正在走向成熟。

从链上数据也能看到这一趋势:持有比特币的早期地址(2016年前)持仓占比已从2023年的41%降至目前的27%,而ETF和上市公司的持仓占比则超过12%且持续增长。这表明比特币的所有权正在从早期投资者向机构转移,市场进入了新的生命周期。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熊市?

真正的熊市,不是因为价格下跌了多少,而是支撑市场上涨的结构性驱动力消失了。

就本轮周期而言,关键驱动力在于ETF的资金流入。根据公开数据:

· 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ETF周均流入60-100亿美元
· 2025年4月至8月:周均流入降至20-40亿美元
· 2025年9月至今:周均流入进一步降至8-15亿美元

虽然流入速度在放缓,但尚未出现持续的净流出。只有当这一趋势彻底逆转时,我们才可能面临真正的熊市。而且未来的熊市也会与以往不同:比特币的底部会更高,走势也会更平稳。

在讨论市场方向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思考:你在这场市场中扮演什么角色?

最近收到很多重复的问题:“现在可以抄底吗?”“还会跌多少?”“今年还有机会上涨吗?”实际上,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把自己的交易决策建立在他人观点上,亏损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结局。

关键在于认清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是长期投资者,可能根本不会在意短期波动,而是以年为单位持续布局,就像巴菲特那样。虽然这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做到,但确实是穿越周期的有效方式。

如果你是左侧交易者,你会基于周线或月线级别操作,在市场超跌时分批买入,反弹时分批卖出。你会有明确的交易计划和纪律,不会执着于精准抄底或逃顶。

如果你是右侧交易者,你会结合技术面或消息面信号来决定进出时机,达成目标就止盈,触发止损就离场,不会留恋和幻想。

每种交易风格都有其优缺点,没有哪种能保证持续盈利。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执行。

交易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两点:

1. 理解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
2. 制定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仓位管理计划

市场中每个人都想赚钱,但你要想清楚:你赚的钱来自哪里?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交易不是盲目追求暴富,而是要有清晰的Plan A(你的策略是什么,如何执行),同时永远准备好Plan B(如果判断失误,你的应对方案是什么)。

只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交易体系,你才能在这个波动巨大的市场中保持冷静,从容应对各种变化。
BTC-0.61%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