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是一種經典的金融詐騙手法,名稱來自 20 世紀初的美國詐騙犯查爾斯·龐茲。其本質是以後來投資人的資金支付早期投資人所承諾的「高額回報」,而非真正依靠獲利的投資項目來賺取收益。
詐騙主謀通常會承諾短時間高收益,例如「一個月回報 20%」。初期資金鏈尚可維持,因為新資金持續進入,可用來支付舊投資人的回報。然而隨著參與人數成長、資金需求擴大,當新資金無法滿足既有支付需求時,整個騙局就會崩潰。
歷史上龐氏騙局層出不窮。例如,美國馬多夫案件中,馬多夫透過承諾穩定收益詐騙上百億美元。類似詐騙在中國、東南亞等地屢見不鮮,不少打著「理財」、「區塊鏈挖礦」等名義,最終造成大量投資人損失全部投資金額。
龐氏騙局時常與金字塔騙局混淆。前者通常由幕後主謀集中控制,仰賴新資金維持運作;後者則靠層層發展下線來賺錢,參與者本身也會招募新成員。兩種騙局都無法持續,最終都將崩盤。
以上為常見的龐氏騙局特徵。
對於初學者,建議保持警覺:
龐氏騙局並非新現象,在金融創新與加密貨幣盛行的現今,常常以新包裝再度現身。初學者需認識其本質,才能避免參與此類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