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管會召集銀行喊「不准限貸」開房貸水龍頭:不得拿銀行法72-2條拒絕民眾

robot
摘要生成中

金管會要求銀行不得再以《銀行法》72-2條收縮房貸,並嚴禁房貸搭售保單,公股銀行面臨存款缺口與政策負擔的雙重挑戰 (前情提要:台灣房市爆「開價上天、成交躺平」砍價從15%起跳,明年會再跌? ) (背景補充:台中海線房市驚爆「跌破3字頭」,房仲苦笑:租客能買個睡覺的地方) 金管會昨日深夜突襲與八大公股銀行完成一場閉門會議,為近月延燒的「房貸荒」定出新規。會後結論簡單明確:銀行日後不得再以《銀行法》72-2 條為借口,拒絕或延遲首購、自住貸款,也呼應了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期希望解決民怨向銀行呼籲的「開啟房貸水龍頭」,不過動區接獲銀行業內人士投書,認為金管會只是例行配合致令喊話,實際上房貸緩解可能成效不大。 72-2 條不得當拒貸理由 72-2 條本用來把銀行不動產放款金額限制在存款與金融債 30% 內,但據了台灣業內銀行普遍自訂 28% 左右警戒線,一旦逼近就收緊額度、拉高利率,拖慢撥款流程,以免觸發央行與金管會的水位警告,同時也讓資金額度週轉保留空間。對此銀行局長童政彰直言: 「72-2 條不能成為限縮民眾自住與首購貸款的理由。」 銀行局長童政彰在會內要求銀行「擴大分母」,透過爭取存款讓放款比回到安全水位,而非直接關緊水龍頭。這番談話既是監管命令,也是對傳統存放款模式的提醒:房貸供給缺口應先用資金來源解決,而非把風險轉嫁給購屋者。 金管會強化查核:禁止搭售話術 利率走高、額度吃緊時,推銷房貸壽險最易讓借款人誤以為「不買保險就拿不到錢」。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出三大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啟動金檢查核,揪出任何涉嫌搭售的銷售話術,自 2023 年起金檢早已向消費者保護與風險管理傾斜,這次禁令只是把壓力正式公開化。 為減少灰色地帶,金管會把「銷售時點」定義得更細:貸款審核、簽約與說明會期間不得推銷保險;若客戶日後想買,需另行簽署。監理機關透過流程切割,劃出保單與房貸的邊界,確保資訊對稱。 公股銀行進退兩難:存款缺口對決政策負擔 擴大分母說得容易,做起來卻考驗公股銀行。儘管名列市場龍頭,公股行庫資金成本常高於民營同業,對大額存款或郵政儲金缺乏吸引力。同時,新青安貸款、築巢優利貸等政策案占去大量放款額度,使他們在房貸比率上更接近警戒線。 彭金隆特別強調: 「公股或民營銀行,都要負起社會責任,全力支持首購與自住需求。」 為提高透明度,金管會將採金檢和資訊揭露雙管齊下,包括定期公布各銀行不動產放款比與政策性房貸占比,讓市場看得見誰真正執行政策、誰仍把 72-2 條當擋箭牌。 銀行從業人士:政令呼籲有限、實際上沒幫助 而在此會後,房貸限貸令會出線緩解現象嗎?一名公股銀行放貸業務組人士對動區表示,可能僅在政策宣導上有政治意義,實際上可能對房市無感,因為當前問題仍是「水不夠」,因此硬開水龍頭仍然是水流很小,實際上仍貸不到房貸、更不用想政府支持的新青安,除非對銀行法修正相關規定數字,或者央行打破中立原則用貨幣政策支援政策,不然不應該有更多的幻想。 過去市場傳聞的央行限貸令好像是下達後,民眾就貸不到了,實際上這是倒果為因,當時其實是房市正熱,部分特別配合的銀行搞到風控跟水位吃緊,而不配合新青安的銀行仍有水位餘額,形成一種配合政策不平均的狀況,限貸令宣布後,沒有水位餘額的銀行才好請民眾到有額度的銀行申辦。 而現在的問題是沒有水了,房貸水位的大宗應是本金的攤還,除非央行與立法院相關人士配合修法放水至32.5%,甚至35%,不然銀行面對的是新青安貸款戶5年內不用繳房貸本金,銀行配合新青安的貸戶第一批至少要到近2028年才會開始還本金,因此除非修法、或者央行違背獨立專業用貨幣政策支援政令,不然短期對房市貸款都沒有任何幫助。 當然你覺得金管會不知道實際的狀況嗎?但他們是政府派的官員,首要目的是「服務人民」,立場與我們第一線的銀行人士不同,政治服務性可能更重要,所以就開了一個這麼沒意義的會議。 相關報導 房市準備崩盤?台股崩跌讓「賣房救股族」暴增,抵押貸款業務電話接不完 房市比特幣「黃金交叉」來了!帥過頭喊房價再跌2成:2025必有第八波打房、分兩次打 比特幣.房市黃金交叉:幣圈KOL買台北、台積電工程師賠售、建案開工量創5年新低〈台灣金管會召集銀行喊「不准限貸」開房貸水龍頭:不得拿銀行法72-2條拒絕民眾〉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動區BlockTempo《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