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 加密世界基金会

很多年以前,做区块链项目几乎有个心照不宣的“入场仪式”——先跑到某个离岸地注册一个基金会,在白皮书里写“非营利”“开源”“透明”,路演时反复强调“社区治理”“分布式自治”。有基金会做背书,挺像那么回事。可十年走下来,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也更现实的趋势:基金会不再是“正统姿势”,项目团队开始主动拥抱公司制,甚至直接把代币装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里。

无论是Conflux通过港股上市公司领航医药注入核心资产,还是Tron借壳纳斯达克的小市值公司SRM Entertainment改名“Tron Inc.”,再到Sui推动美股公司配置巨额SUI代币做财库管理,Web3项目风头一转,借助传统资本市场,完成一种新的估值兑现方式。而就在这个 “从理想转向交易” 的趋势里,纳斯达克主动申请SEC,申请上架代币化股票,更是给整个行业递了最后一把 “合规钥匙”,准备打开 “加密资产” 和 “主流金融” 之间最后一扇虚掩的门。

理想的壳,换成了资本市场的壳

今年7月28日,美股公司 Mill City Ventures III 公告完成4.5亿美元私募,明确说要把募集资金大比例配置为 SUI 代币,转型做“SUI金库策略”。8月25日,公司进一步宣布更名为“SUI Group Holdings”并更换交易代码为SUIG;9月2日,他们披露持有SUI达1.018亿枚(按当天价格折算约3.32亿美元)。这是一条极其清晰的路:把“代币”放进“上市公司”盘子里,用年报、审计、股东大会承载原本挂在基金会名下、却说不清的那部分权责与资产。值得注意的是,这不再是“Sui基金会收购了某上市壳”的戏码,而是上市公司主动转身,以品牌重塑和资产结构调整对接 SUI 生态——路径设计完全不同于早年的“基金会万能钥匙”。

9月初,Conflux基金会发起治理提案,准备授权其生态基金与“上市公司”开展金库/财政性合作,并提出不少于四年的锁定期等约束。这不是“宣告谁并购谁”的新闻噱头,而是公开把“和上市公司打交道”明明白白写进治理流程,意味着将代币管理、资金安排、生态扶持,逐步迁移到更被传统金融理解包容的框架下。基金会那套在募资、合规、托管、声誉背书上“模糊不清”的地方,找到了更加稳健的载体。

而就在9月8日这天,纳斯达克迈出了更为关键的一步 。纳斯达克主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申请,明确寻求批准上架代币化股票。这一步的分量远不止 “交易所新增一个交易品类”,一旦SEC最终批准,纳斯达克现有的数千家上市公司,理论上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每股股权的代币化改造,实现无痛上链。这将是美国国家市场体系首次正式接纳区块链底层技术,相当于用制度层面的突破,真正打通华尔街传统金融体系与加密世界之间的壁垒,走向深度融合。在这背后,稳定币顺势成为最优的结算媒介,需求将爆炸型增长,为代币化股票落地储备流动性。而本在合规边缘试探的STO(证券型代币发行)交易所,也不用再局限于小众资产,反而能承接住华尔街溢出的合规需求,甚至可能成为连接传统证券与加密资产的 “核心枢纽”。

回到底层逻辑:为什么基金会在退场?

第一,盈利与非营利的结构性冲突。

基金会披着“非营利”的外衣,但绝大多数项目团队是创业者,不是写学术论文的机构。创业的本质是要创造现金流、要做激励、要留人。可基金会天然不适合股权/期权激励,也不便于把“代币升值”的收益透明归属到个人或经营实体上。于是陷入矛盾的局面,名义上“公益组织”,实操上“变相商业化”,还要在市场顶点“择时抛售”以维持运转。越到后期,越两难。

Ethereum Foundation(EF)作参照,2024年发布的财报显示,EF库存资产约9.70亿美元,其中7.89亿美元为加密资产,绝大多数是ETH本位;相比2022年披露的16亿美元,两年间缩水约39%(市场波动与支出叠加的结果)。这不代表EF “出问题”,但它提醒我们:基金会的财务并不等于生态的商业能力,也并不等于能把一条链的商业化与合规落在可被监管理解的框架里。现实里,驱动以太坊生态扩张的,是一批公司化团队:L2项目、基础设施开发商、开发工具与服务商,而不是基金会本身。

第二,治理效率与责任边界。

DAO的投票很美好,但商业竞争不等人。一个参数升级、一次生态激励、一次市场窗口,很多时候要用“小时”来计。基金会与DAO的治理经常要走流程、拉票、再讨论;最后做成的,大概率只是“折中版”。反观公司制:董事会、股东会、管理层,各司其职,决策链路清晰,出了问题也知道谁负责。速度与问责,这是公司制天然优于基金会的地方

第三,合规身份与对话能力。

监管的要求,从来不是“是不是理想主义者”,而是**“谁负责”“财务怎么算”“客户资产如何托管”**。比如,香港SFC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持牌要求,直接以“公司”为申请主体,围绕托管、合规、审计、风控来设定标准和流程。你拿基金会去谈牌照、谈银行合作、谈受托监管,很难;拿一家上市公司去谈,逻辑瞬间接上了。这不是技术的胜负,是制度语言的对话

如果把这三条放进时间轴里看,会更直观

2017年,ICO 浪潮里“基金会=正统”几乎是行业共识;2020年前后,Tezos 基金会就 ICO 争议以2500万美元达成集体诉讼和解,某种程度上也给“基金会挡箭牌”敲了警钟:即使你叫“基金会”,也不代表可以规避证券监管。2022—2024年,各国监管相继完善:美国监管执法强度上升,新加坡、香港推出更清晰的许可与审慎规则。到了2025年,SUI 把“代币—上市公司—财报—资本市场”这条链路打穿,Conflux 把“与上市公司合作”写进治理议程。行业话语权,从“基金会神话”,切换为“公司制现实”。

故事说到这里,你大概已经能接受一个结论:基金会并没有“坏”,只是它解决不了今天的核心问题。项目需要效率,需要融资,需要组织激励,需要和银行、审计、券商、交易所打交道,需要进入被传统金融理解的估值与风控体系。基金会是“愿景的容器”,公司才是“交易的容器”。当区块链项目真正进入“与传统金融深度耦合”的阶段,那个容器就必须换掉。

叙事更替,链上华尔街时代企业该如何布局?

回看 SUI 的这次“公司化金库”路线:它并不是“技术公司去借一个壳上市”,而是现有上市公司主动把资产端、品牌端、治理端向 SUI 靠拢——先拿钱(私募),再拿币(建仓),再改名(品牌合并),最后在公开披露里讲清楚“我们持有什么、按什么规则计量、如何影响每股净值”。这给了机构投资者一个熟悉的坐标系:你投的是一家公司,账面资产的一部分是某公链代币。于是,原本靠基金会“背书”的信任,换成了审计、年报和董事会决议。这个“从理想到会计”的转换,是2025年最值得被记住的行业节点之一。

再看Conflux:它没有直接走“谁并谁”的老路,而是把“与上市公司做财政性合作”写成治理授权,并设置长锁定期这类“传统资本能理解的稳健约束”。这一步的价值,不在于“新闻标题”,而在于把“生态金库—上市公司—锁定期—对价安排”四件事放到公开治理中讨论。你从程序上承认:这类合作是生态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用长锁和治理流程管理“短期博弈”的风险。对于一个国产公链来说,这是务实的。

SUI 和 Conflux 的这些探索,本质上都是在为 “加密资产对接传统金融” 搭起零散的 “小桥”。而纳斯达克动作的落地,才真正把这些小桥连缀成了能走通的 “主干道”。“代币入财报—股权代币化—主流交易”三者连成了可复制的行业范式,SUI 破题 “加密资产入实体”,Conflux 探索 “公链合规对接实体”,纳斯达克则补上 “代币化资产进主流交易场景” 的最后一环。加密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便从个案探索,变成了有明确规则支撑的落地流程 ,这也让 “离岸基金会” 的模糊背书,失去了不可替代性,标志着行业真正进入 “制度框架 + 技术优势” 的阶段,机构参与的灵活度与信心也将大幅提升。

有朋友问:那****Ethereum基金会还在,Solana基金会也还在,怎么能说“基金会的消亡”?我想说的“消亡”,不是法律实体解散,而是行业叙事的主角更替

在以太坊生态里,你真正能感知到的增量,来自一批公司化团队——L2、Rollup、数据可用性层、客户端与开发工具公司、做KYC的合规服务商、做清结算的金融科技——增长与就业发生在公司里,而不是基金会的财报里。基金会会继续做几件“必须有人做”的公益事:基础研究、公共物品资助、教育与社区,但它不再是商业化与资本市场的主角,这就是我说的“消亡”。

这场“角色更替”,也改变了项目与资本的关系。基金会时代,投的是“愿景+共识”;公司制时代,投的是“能力+现金流”。愿景没有贬值,但必须被装入可以审计、可以问责的结构。对创业团队,这反而是好事:激励更清晰、融资更顺畅、商务更可谈。对监管与银行,更好理解:知道找谁、审谁、罚谁。对二级市场,估值的锚也更稳:有年报与每股净值,就有“讲得清楚的波动”

基金会是一代加密人的理想容器,承载了早年对“自治”的浪漫与对“开源”的敬意。但行业已经跨过“只靠理想就能前进”的阶段。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能对接银行和审计的“制度接口”,是能装下国库与团队激励的“法律接口”,需要能进入资本市场、也能抗住失败成本的“治理接口”。公司制,恰好提供了这些接口。这不是“理想的终结”,而是“理想找到更合适的容器”。

你可能担心:“那去中心化是不是就此告别了?”我并不悲观。去中心化是网络结构和所有权结构的问题,公司化是治理效率与外部对话的问题。两者并不冲突。相反,当代币的托管、记账、披露、风险管理被放入公司法与证券法的秩序,网络的反脆弱性可能更强:坏账、作恶、利益输送,更容易被识别和惩罚。国际监管的走向也在强调这一点:把“谁负责”讲清楚,再来谈技术如何服务金融基础设施。

对企业而言,借由合规的股权架构,对接机构资本、完善治理体系,为 Web3布局筑牢 “合规底座”;而Token激励则承担着 “激活生态、绑定共识” 的角色,但不再是早年基金会无序发行的模式,是与企业业务深度绑定、受合规约束的 “生态润滑剂”。

Web3公司双轮驱动能实现 “1+1>2” 的协同:股权融资带来的合规性与资金实力,让Token激励有了 “落地的底气”。两者共同指向 “账本清楚、生态健康” 的成熟形态,也让企业在Web3布局中既不偏离合规轨道,又能抓住生态创新的红利。

最后,别了,加密世界基金会。

你好,双轮驱动Web3公司。

SUI2.18%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