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限時賞金活動第三期上線!
在 Alpha 區交易熱門代幣,瓜分 $30,000 獎池!
💰 獎勵規則:
1️⃣ 連續2日每日交易滿 128 USDT,即可參與共享 $20,000 美金盲盒獎勵
2️⃣ 累計買入 ≥1,024 USDT,交易量前100名可直領獎勵 100美金盲盒
⏰ 活動時間:8月29日 16:00 — 8月31日 16:00 (UTC+8)
👉 立即參與交易: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841
#GateAlpha # #GateAlphaPoints # #onchain#
加密領域的新「中臺」
作者:arndxt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政策風險下降,建設者和流動性提供者(LP)的意願增強。亞太地區的重心正在重新平衡。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政策姿態已從“容忍”轉向“競爭”。如果日本將加密貨幣的稅收從懲罰性的約 55%“雜項收入”類別,轉向更統一的約 20% 金融稅(合規企業稅率接近 15%),那麼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正在明確地“競標”,要成爲美國在數字資產領域的東亞金融對標。
再加上更友好的公關、籤證流程和更低的員工籤證成本,你就能理解爲什麼各家交易所都在擴大員工規模,以及爲什麼北美基金(甚至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人)都在各個活動中穿梭。
我傾向於以下幾個趨勢
真正改變了什麼(以及爲什麼它很重要)
1. 政策從阻力變爲助力
如果稅收調整能接近討論的水平,將產生三個飛輪效應:
審批流程會滯後,但信號是明確的:歡迎創新。
2. 跨鏈橋之戰 = 分發之戰
LayerZero 贏得了 Stargate Finance 的治理投票;Wormhole 則以更高的現金報價反擊。兩家都在爭奪跨鏈流動性路由的權利。加密基礎設施領域的並購正在走向成熟:控制了訂單流,就控制了手續費、用戶體驗界面和開發者心智。協議的護城河正在從技術轉變爲市場分發能力。
3. 市場結構日趨專業化
Jump Crypto 的雙流批次拍賣(DFBA)——一種並行、毫秒級的統一清算拍賣——旨在向“以延遲爲策略”的行爲徵稅。如果被採納,可期待以下結果:更緊密的價差、更少的“有毒流量”、更少的“速度套利”,以及更多價格質量上的優勢。最終結局很明顯:DeFi 在執行質量上將開始像一個主券商的暗池,但卻沒有“黑暗”。
4. 流動性質押正在加速
VanEck 提出的 JitoSOL ETF 是迄今爲止最清晰的信號,表明美國機構希望通過傳統封裝,來獲得帶收益的加密資產敞口。如果監管機構對“再基準”(rebasing)/驗證機制感到放心,那麼市場格局(stakes)將發生改變(雙關語)。其下遊影響是:LST 收益將成爲註冊投資顧問(RIA)和養老金的首選投資組合資產,而不僅僅是加密原生基金。
5. 跨虛擬機(VM)的普適性 > 鏈的部落主義
Aave V3 在 Aptos(Move 語言)上的部署,表明藍籌協議將不惜重寫代碼,也要去有需求的地方服務用戶。Circle 的 Gateway 在亞秒級時間內統一了跨鏈 USDC 餘額;MetaMask 的 mUSD 預示着錢包原生結算資產的到來。用戶體驗正在趨向於無摩擦、無感知的“鏈抽象”貨幣。
6. 企業資產負債表再次入場
ETHZilla 的國庫行動(累積、ATM 計劃、回購)預演了一套更廣泛的企業劇本:持有生產性加密資產,在價差有吸引力時利用公開市場,並像一家軟件公司而非礦企那樣進行溝通。預計會有很多模仿者出現。
7. 收益正被基準化和工業化
Kamino Finance 的 USD 基準利率和 DeFi Saver 的“Umbrella”質押,將專業人士已經做的事情正式化:將不同保險庫(vault)的回報與一個參考利率進行比較,然後爲一鍵策略(Trending & Zaps)構建工具。Maple Finance 25% 的 syrupUSDC 年化收益率以及其他“積分 + 收益”的模式將會持續,但真正的採用曲線將出現在風險調整後的回報像信貸一樣被標準化和審計時。
我對東京的看法:正在成爲加密領域的“中臺”
日本無需成爲最大的高風險市場;它需要成爲最值得信賴的。想象一下:合規導向的上市、結構化產品發起和受監管的分發渠道,將全球流動性輸送到亞太企業。隨着稅收簡化和移民政策變得實用,這座城市將成爲:
WebX 大會的數據——約 1.2 萬名參與者,80% 參展商來自海外,超過 50% 是本地參會者,約 90 場週邊活動——印證了我們在資本形成飆升前所尋找的模式:在更友好的規則下,外國供應滿足了本地需求。
宏觀:別再盲目崇拜流動性了
那些“流動性疊加”的理論讓 2021 年的交易員失敗了,現在它們又要再次失敗。驅動因素已經改變:程序化、週期性的資金流——ETF 申購、公司國庫、交易所安全模塊、再質押排放,以及(是的)受監管的 LST 封裝產品——正在取代舊的“全球貨幣供應量增加 = 價格漲”的啓發式規則。
傳統的“庫存-流量模型”以不同的方式錯過了兩個週期,原因就在於它們低估了“誰在買”、“多久買一次”和“通過什麼渠道買”。
今天,我們追蹤:ETF 淨申購量、驗證者經濟、交易所安全質押(Umbrella),以及公司資產負債表政策。這些因素比抽象的 M2 圖表更能決定邊際價格。
所以問題不再是“流動性是否在增加?”而是:“哪位有義務的買家每天都在入場,以及我們爲他們提供了什麼樣的入場渠道?”
最終結論
下一階段的發展將圍繞機構級基礎設施、誰來建設、誰來監管以及哪些城市來承載它們。這個夏天,東京舉手了。如果稅收政策能跟上言論,日本有望成爲加密貨幣的“中臺”:資金在此轉化爲產品,產品轉化爲分發,而分發又轉化爲政策影響力。
那些順應這一現實、專注於有義務的資金流、合規界面和分發護城河的建設者,將不會在意全球流動性圖表怎麼說。他們會向每天都存在的、不需要牛市就能存在的市場需求交付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