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 中美博弈已經到了關鍵階段,中國當下面臨最嚴重的威脅是戰爭和經濟收割。美國認爲他有把握讓我們的經濟出現大的動蕩,然後像收割蘇聯資產一樣收割中國爲美元續命。如果未能如願,可能會有鋌而走險發動戰爭的風險。但中國可不是蘇聯,更不是印度。這場博弈的結局可能和美國想象的完全不一樣,美國對付大國的套路其實很固定,先拿金融鐮刀收割,收割不動就亮出戰爭底牌,當年對付蘇聯這套辦法就用的很典型,1986年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蘇聯人第一次嘗到了被收割的滋味。那不是普通的市場波動,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圍獵。美國聯手沙特,將油價從30美元達到10美元,讓依賴石油出口的蘇聯每年損失200億美元,相當於全軍三年軍費憑空蒸發,這僅僅是開始。隨後,联准会突然將利率飆升至20%,蘇聯500億美元外債的利息瞬間暴漲3倍,當蘇聯試圖拋售黃金自救時,華爾街又集中做空2000噸黃金儲備,讓金價暴跌28%。最後的致命一擊,來自特工操縱的1400億盧布拋售,直接引發物價暴漲2500%,普通民衆的畢生積蓄化爲烏有。這套組合拳曾經無往不利,但今天當美國對中國舉起同樣的鐮刀時,卻意外發現刀刃已經卷曲。這不是因爲中國運氣好,而是因爲我們用30年的時間建造了一座經濟上的地下長城。到2022年,联准会將利率提高到5%,全球資本開始向美國回流時,他們撞上的是一堵由三大防線構成的銅牆鐵壁。第一道防線是多元化的產業矩陣,就在美國還在幻想復制石油戰爭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年產。營銷突破500萬輛,芯片自給率衝上30%,高科技投資佔GDP比重達到3%,這就像在經濟的每個關鍵節點都設置了防火牆,任何單一領域的衝擊都會被迅速分散消化。


更覺得是2020年提前出臺的三道紅線政策,在美元加息潮到來前就爲房地產行業戴上了防護罩,要求房企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淨負債率不超過100%◆現金短債比不低於1,這等於是主動拆除了可能被引爆的金融炸彈。第二道防線是智慧型金融管控,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構築的緩衝墊◆加上跨境資本流動的事前報告制度,讓國際遊資再也無法發動突然襲擊。
2022,2024年,联准会激進加息期間人民幣僅貶值5%的表現,在新興市場中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穩定。而更讓美國感到不安的是,隨着與巴西、沙特等國的貿易開始使用人民幣。結算隨着金磚國家獨立支付系統的建立,美元霸權的基礎正在被悄然瓦解,第三道防線則來自於對手自身的困境,美國在舉起鐮刀時,似乎忘記了自己背負的37萬億美元國債,這個數字到2027年可能突破GDP的106%。想要收割別人,先要問問自己能否承受每年萬億級的利息支出,這就像一個體力透支的獵人在追捕獵物時,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氣喘籲籲。那麼,當金融收割失效後,美國會不會鋌而走險發動戰爭?這個問題確實值得警惕,但今日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已經將軍事衝突的成本提高到任何理性國家都無法承受的程度。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的2800km射程,迫使美軍航母必須退到遠離中國大陸兩千七百公裏外的海域,整個第一島鏈都在中國中程導彈的覆蓋範圍內,更不用說核大國。之間對的毀滅性後果。美國軍火商確實靠戰爭賺錢,但他們要的是小規模的代理人戰爭,而不是與同等量級對手的正面碰撞。在這場博弈的最深處,真正決定勝負的其實是發展模式的代際差異。中國5%的經濟增長率背後,是消費升級與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是地方政府告別土地財政的轉型決心,是半導體、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產業的全面突圍。蘇聯倒下的教訓讓我們深刻理解,不能把國運壓在單一資源上,不能爲了軍備競賽耗盡民生資源,更不能在金融開放中放棄監管主權。所以,當我們看到人民幣跨境使用比例突破5%,看到中國制造正在向中國制造躍升,就會明白,這場博弈的本質已經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而是新舊發展範式的歷史性交替。美國或許還在翻看冷戰時的劇本,但中國早已改寫了遊戲規則。大國博弈從來不是看誰的聲音更大,而是看誰的根基更穩。當美國人還在計算短期得失時,中國人已經在爲下一個50年布局,這場較量最精彩的部分才剛剛開始,而結局很可能改寫整個21世紀的世界格局。中國任人宰割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中國將重返世界之巔。 看了這麼多財經,就是這個振奮。打倒美國佬,天天想着法收割我們。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歧路1vip
· 10-11 02:29
打到美國,中國雄起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