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限时赏金活动第三期上线!
在 Alpha 区交易热门代币,瓜分 $30,000 奖池!
💰 奖励规则:
1️⃣ 连续2日每日交易满 128 USDT,即可参与共享 $20,000 美金盲盒奖励
2️⃣ 累计买入 ≥1,024 USDT,交易量前100名可直领奖励 100美金盲盒
⏰ 活动时间:8月29日 16:00 — 8月31日 16:00 (UTC+8)
👉 立即参与交易: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841
#GateAlpha # #GateAlphaPoints # #onchain#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Yield Basis让crvUSD再次伟大?
在DeFi世界中,很少有项目像Yield Basis这样一经推出就引发广泛关注。这是Curve Finance创始人Michael Egorov于2025年推出的新协议,承载着多重技术创新——消除无常损失、循环杠杆、稳定币需求创造、BTC流动性释放、治理代币价值捕获等。
其复杂的机制设计和多层叙事结构既令人期待,又引发审慎思考。一方面,该协议试图解决AMM流动性池长期存在的核心问题——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这对流动性提供者而言堪称"圣杯级"的突破;另一方面,项目的战略意图和创始人的历史争议也引发了市场讨论。例如,Egorov此前因巨额借贷仓位一度濒临清算,引发了社区对DeFi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他还曾在治理问题上遭遇投资方质疑。
这些因素交织,使Yield Basis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级项目。本文将以专业视角解析Yield Basis的技术原理、运行机制、代币经济模型和战略动机,并客观分析其潜在风险。
???? Yield Basis的技术原理
基础设定
在深入分析之前,需要明确Yield Basis的基本资产配置。该协议针对特定的货币对(x, y)设计,理论上x和y可以是任何代币,但机制的有效性仅在特定组合下得以体现:
这个(wBTC, crvUSD)的设定,适用于整篇文章,后续我们就不再重复啦。
核心问题与数学原理
传统自动化做市商(AMM)中,流动性提供者(LP)面临的核心挑战是无常损失。这种损失源于LP的被动做市行为:当资产价格发生变化时,套利者通过交易"纠正"池内价格,导致LP总是处于"低卖高买"的不利局面,打击代币持有者提供流动性的积极性。
从数学角度分析,传统AMM中LP价值与代币x价格的平方根成正比关系:
Michael Egorov认为,无常损失的根源在于LP价值V与资产价格P并非线性关系,而是正比于P的平方根,即V\propto \sqrt{P}。如果能实现V \propto P的线性关系,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无常损失。这就是整个Yield Basis的数学理论基础。
Yield Basis做中间商
Yield Basis的目标是将LP头寸价值对价格的依赖从\sqrt{P}提升为P,具体实现路径为:
LP 获得了与持币相同的价格敞口,同时仍然能赚取交易费。这听起来近乎理想:在不承担无常损失的情况下赚手续费。难怪许多人称Yield Basis实现了 LP 们梦寐以求的“终极策略”。
神奇效果是怎么来的?
那么,Yield Basis是如何施展魔法,把“LP价值与价格平方根成正比”变成“LP价值与价格线性正比”的呢?答案就是它创造的所谓**“复合杠杆”(Compound Leverage)**。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当一个用户提供价值100美元的wBTC时,Yield Basis会利用这个wBTC作为抵押,去借来价值100美元的crvUSD。然后,它会将这100美元的wBTC和100美元的crvUSD一起,打包成一个LP头寸,放入Curve的池子中。这样一来,Yield Basis代为提供的LP头寸总价值是200美元,是用户最初提供资产价值的2倍,也就是2倍杠杆。Yield Basis说,就是这个2倍杠杆,让LP价值与wBTC价格之间变成了线性关系。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2倍杠杆就能达到这么神奇的效果?白皮书里写了一大堆公式,其实核心逻辑没那么复杂,用一个简单的积分公式就中足以说明:
看,加了杠杆的LP价值V_l就这样和wBTC的价格P成线性关系了,无常损失也就“消失”了。
以上数学推导过程的关键在于“积分”,其潜台词是\frac{dV_l}{V_l}=2\frac{dVu}{Vu}这个杠杆收益率公式必须被持续不断地维持,从而能够“累积”。
总之这种动态再平衡必须始终进行,永远保持投入Curve的实际LP是用户自有资产的2倍模型,才能让2倍杠杆效应得以“连续执行”,产生了类似复利的效果,这就是“复合杠杆”名称的来历,也是Yield Basis魔力的真正来源。
⚙️ 系统运行机制
初始杠杆构建流程
通过这一系列自动化操作,用户仅需存入一种资产,便可无缝地获得一个价值为其存款两倍的做市头寸。
动态再平衡机制(Releverage)
系统的核心在于动态再平衡。当BTC价格波动时,若不进行调整,杠杆倍数将偏离2倍,破坏线性敞口特性。为此,Yield Basis引入"杠杆再平衡AMM"来自动调节仓位。
价格上涨情况: wBTC价格上涨导致抵押物价值提升,实际杠杆率低于2倍。再平衡AMM会自动借入更多crvUSD,类似"顺势加仓",使债务重新占据总仓位的一半。
价格下跌情况: 危机一般都发生在下跌的时候,因此笔者将wBTC价格下跌时的Releverage过程详细展开。根据官方文档中提供的例子: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套利者获得wBTC作为自己的利润。套利者对待这些wBTC利润的态度,持有或抛售,成为Yield Basis在BTC价格波动时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 代币经济模型
三层代币架构
ybBTC: 用户存入BTC的权益凭证,代表在BTC/crvUSD流动性池中2倍杠杆LP的所有权。随着底层LP赚取交易费并扣除借贷利息和套利成本,ybBTC价值持续增长。ybBTC可自由转让交易,用户可通过出售实现退出。
YB: Yield Basis协议的治理代币。用户可选择质押ybBTC,放弃直接获取交易费收益的权利,换取YB代币奖励。这一设计提供两种收益模式:
veYB: 这是 YB 治理代币的投票锁定版本(vote-escrowed YB)。用户将持有的 YB锁定一定期限(最长4年),换取 veYB。锁定期限越长,兑换得到的 veYB 就越多,且veYB在锁仓期间不可转让或交易。作为交换,veYB 持有者拥有协议治理权,包括参数调整、 资金使用等决策最重要的发言权,更关键的是,与ybBTC类似,veYB也可以分享协议的手续费收入。这个机制与 Curve 的 veCRV 机制类似,鼓励大家成为 Yield Basis 的长期利益共同体,达到“减少YB抛压、维持YB价格”的目的。
收益分配机制
Yield Basis实现了2倍杠杆的LP头寸,自然也收到之前2倍的手续费收入,再加上消灭了Impermanent Loss,Yield Basis的LP们岂不是只要“躺平数钱”就可以了?醒醒吧,天底下没有这等好事。Yield Basis的利润分配模式如下:
通过以上描述的利润分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以下几点:
???? 战略动机:让crvUSD再次伟大
表面上看,Yield Basis 是站在 LP 角度出发,为LP解决了无常损失这一顽疾。但深入剖析就会发现,Yield Basis玩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为了crvUSD下了一盘“大棋”。
背景分析
作为Curve自家推出的稳定币,crvUSD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根据Blockworks等网站的数据,截至2025年8月,crvUSD的市值大约在1.26亿美元左右,而同期新兴的稳定币USDe的市值已经超过了120亿美元,差距悬殊。
CrvUSD很想模仿USDe的成功路径,通过提供收益来吸引用户。USDe的收益来源是其抵押资产(如stETH)的质押收益和永续合约的资金费率。而crvUSD则盯上了另一块蛋糕——DEX的LP手续费。通过Yield Basis这套复杂的设计,它试图为LP们消除“无常损失”这个最大的后顾之忧,以“无损赚取手续”为营销噱头,为crvUSD打造强劲的市场需求。
吸引BTC流动性
Yield Basis团队有一个基本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BTC持有者,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持有BTC,而是希望用BTC来生息,比如去当LP。但他们因为害怕无常损失而迟迟没有行动。现在,Yield Basis声称解决了这个问题,等于向这些人抛出了橄榄枝:“把 BTC 存进来吧,不会比直接拿着币亏,而且还能白拿手续费收益!” ,有望解锁过去裹足不前的大量BTC流动性。
而每当有用户存入价值1美元的WBTC,Yield Basis就会自动借出价值1美元的crvUSD,组成杠杆LP存入Curve CryptoSwap的流动性池。这相当于用WBTC作为储备金,来发行crvUSD。更妙的是,这笔借出的crvUSD被直接锁定在Curve的LP池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不会流向市场造成抛压,从而大大降低了crvUSD脱锚的风险。
能够为crvUSD吸引来多少流动性储备呢?有人比较乐观,认为潜在的流动性是整个BTC的市值,那将是几万亿美元的规模。而笔者则没有那么乐观。在笔者看来,Yield Basis就是在炒BTCFi的传统叙事,而BTCFi赛道“不温不火”的发展现状就已经说明“BTC持有人的生息需求”就是个伪命题。BTC持有者真的愿意为了那点利息,拿自己的“数字黄金”去冒险,“第一个吃螃蟹”,尝试各种复杂的新协议吗?
因此,笔者觉得近期,Yield Basis能够吸引来的流动性规模,也就是已经存在于Ethereum上的Wrappered Bitcoin的规模。比如,头部选手WBTC发行127.2K枚,价值140亿美元,第二名cbBTC也发行了约50.7K枚,价值约56亿美元,加总起来,也就是几百亿美元的市场。尽管如此,想想现在crvUSD只有大约1亿美元的发行量,能吸引几十亿新流动性也能显著提升crvUSD的规模,形成用户黏性,启动飞轮,而这正是crvUSD所急需的。
构建BTC→USDC高速公路
吸引BTC流动性,只是解决了crvUSD发行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赋予crvUSD差异化的使用场景,不能给用户一个必须使用crvUSD的理由,当前竞争白热化的稳定币赛道中,泯然众人的crvUSD的失败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Yield Basis瞄上的场景,就是wBTC→USDC(或其他头部稳定币)的兑换场景。毫无疑问,wBTC是可以直接兑换USDC的,但由于无偿损失问题,会导致wBTC→USDC池中的流动性不足,再加上wBTC价格波动幅度大,所以直接兑换滑点损失比较高。
Yield Basis的野心是,要将wBTC → crvUSD → USDC打造成全市场最经济、滑点最低的一条兑换路径。
一旦这条路径的综合成本(滑点+手续费)是最低的,相当于打造出了一条**“BTC 到稳定币”的高速公路**,那么未来所有想把WBTC换成主流稳定币(如USDC)的用户,都会选择走这条路。这样一来,crvUSD就被嵌入到了一个关键的交易环节中,创造了对crvUSD的刚性需求。无论是想套现的交易者,还是想赚手续费的LP,都离不开crvUSD。Yield Basis这一招“借USDC的台,唱crvUSD的戏”,就为crvUSD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应用场景。
⚠️ 风险评估
尽管描绘了诱人的前景,Yield Basis 毕竟是一个复杂的创新实验,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值得关注:
系统性绑定风险
Yield Basis将Curve生态的几个核心组件——交易所Curve CryptoSwap、借贷协议LlamaLend、稳定币crvUSD——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回测结果的局限性
白皮书中基于过去6年BTC/USD历史数据的回测模拟显示,该策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APR)可达20%。即使在熊市中也能维持约10%的回报,而在2021年的牛市高点,回报率甚至可达60%。听着很诱人是吧?但别忘了,这只是一个模拟仿真的结果而已。
而且这个模拟仿真本身也有瑕疵。比如成本之一的crvUSD的借贷利率,在仿真回测中被固定为10%,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假设。 协议自身的成功,恰恰是摧毁这个假设的根本原因。如果Yield Basis协议大获成功,将创造出对crvUSD海量的、刚性的借贷需求。这会极大地推高crvUSD在Llama Lend中的借贷利用率,从而导致其实际借贷利率远超模型中假设的10%。而借贷利率作为Yield Basis策略的成本,成本的飙升将严重侵蚀整个策略的净APR,甚至可能使其变为负数。
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悖论”:协议越成功,其运行成本(借贷利息)就越高,从而使其对用户的吸引力(净APR)越低。这个内在的反身性,是评估该项目长期盈利能力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风险之一。
wBTC价格下跌的风险
我们之前提过,当WBTC价格下跌时,系统需要通过套利者来帮助再平衡。这个机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套利者在以折扣价拿到WBTC后,对WBTC有信心,愿意持有,等待价格回升后再卖出。这样,套利者的行为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但万一市场出现极端恐慌,套利者拿到打折的wBTC后,自己也害怕砸在手里,选择立刻在市场上抛售,那会发生什么?这不仅无法稳定价格,反而因为他们得到wBTC成本更低,愿意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抛压,形成可怕的死亡螺旋。
这种风险对于封装资产尤其致命。如果套利者拿到的是真的BTC,基于“比特币信仰”,他们可能真的会选择持有。但他们拿到的是wBTC,一种依赖于托管方信用的封装资产。这种对托管方的担忧,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动摇套利者的信心。这种担忧并非危言耸听,WBTC就曾因为托管机构的变动(例如与Justin Sun产生关联)而引发社区的信任危机,导致Coinbase等主流平台对其重新评估风险。
YB价格下跌的风险
YB代币的设计初衷,是让用户用当下的部分收益,去换取一个对项目未来发展的预期。如果大家看好Curve和Yield Basis的未来,就会锁定YB,享受未来的治理权和分红。 但如果YB的价格表现不佳,比如市场对于YB未来的升值空间感到悲观,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crvUSD的脱锚风险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风险。整个Yield Basis的设计都是为了crvUSD。如果crvUSD因为任何原因(比如黑客攻击、抵押品贬值、监管冲击等)发生严重脱锚,那就意味着整个项目的根基坍塌了。届时,“BTC→USDC高速公路”将瞬间坍塌,YB、veYB等代币的价值也会立刻归零。
???? 结论
Yield Basis集中了DeFi领域近年来的诸多创新要素,我们既看到了AMM无偿损失问题的新解法,也看到了复杂杠杆机制与代币经济设计的大胆尝试。在理想状态下,Yield Basis为LP提供了接近"无风险收益增强"的解决方案:消除与单纯持币的收益差距,同时享受交易费分成。
但这不是免费的午餐。LP的实际收益需要扣除借贷利息和维持杠杆的成本,同时还要与协议分享收益。更重要的是,该协议的命运与crvUSD的成败紧密相连。它既是crvUSD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希望,也可能成为拖垮整个Curve生态的风险源头。
投资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Yield Basis并非零风险的套利圣地。它的良好运转高度依赖市场环境——需要持续充沛的交易量和合适的费率差,否则LP收益可能不足以抵消借贷和再平衡成本。在极端行情下,协议机制可能面临超出设计假设范围的冲击,出现链式风险传导。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crvUSD和YB代币在系统中的深度绑定关系。如果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冲击另一方。这种关系让人联想起曾经崩溃的Terra/Luna生态,虽然机制不同,但高度自反的系统性风险值得警惕。
总体而言,Yield Basis代表了DeFi收益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尝试,集成了流动性挖矿、杠杆收益、ve治理等多重要素,为无常损失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Curve生态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但正如传统金融中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铁律,Yield Basis也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圣杯。其成功与否,最终将取决于市场对其价值主张的接受程度,以及crvUSD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