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区块链公司才值得投资?

作者:刘红林

今天下午和一位政府背景的区块链产业基金负责人交流。话题很多,主旨一句话:「基金有钱,但就是投不出去。」

这话听着挺扎心。毕竟区块链在媒体上是大风口,资本市场动不动就是几亿美元的融资案例,可到了国内真要投,尤其是带着官方背景的产业基金,现实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投境外,发币的一律不行,这是红线;交易所、金融牌照类更别提,资金出境的门槛困难重重。那投境内呢?结果更尴尬:要么是联盟链,要么是换了个「区块链」壳子的 IT 外包公司。真要往里砸钱,谁心里也没底。

最后我们互相一笑,达成共识:走一步看一步????。

但这个笑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的尴尬:理论上能讲的赛道不少,现实中却几乎都跑不通。

RWA 这两年确实成了最热的方向之一。逻辑听上去也没什么硬伤:把项目预期收益、应收账款、票据、设备租赁、碳资产这类现实资产,用区块链技术上链、通证化、流转、拆分,理论上既能兼容传统金融体系,又能避免发币争议,看起来是非常正经的赛道。行业里也不乏一些探索案例,比如蚂蚁数科和朗新集团尝试过把充电桩的收益权做成通证化产品,依靠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上链,据说融资效率大幅度提升;还有机构在房地产、票据、债券等领域做过资产证券化 + 区块链桥接的尝试,这些案例都显示出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大多数项目停留在探索和试点阶段,很难走向真正规模化。障碍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法律确权不清晰、合规监管高度不确定、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估值复杂、链上链下连接脆弱、创业团队跨界能力有限,这些问题叠加起来,往往让一个本该有想象力的 RWA 项目卡在半路。于是就出现了典型的现实路径:有的永远停在概念或沙盒阶段,做了媒体报道却没有后续;有的则退化成普通的数据服务或展示工程,区块链味道越来越淡;即便能撑下来,体量也小得可怜,不足以吸引资本,甚至还可能遭遇监管收紧被迫收口。于是,RWA 能写进报告,却很难写进财报。

区块链安全与合规同样是个看似妥妥的刚需。监管要透明可追溯,金融机构对风险过敏,智能合约里一个漏洞可能就是千万级的损失,跨境转账里一个洗钱通道可能就是牌照风险和巨额罚单。听上去,只要有公司能做链上审计、风控、反洗钱合规,就一定能卖得出去。事实上,也确实有不少团队技术过硬:有的能对合约代码做自动化扫描,几分钟生成漏洞清单;有的能追踪资金流向,帮助识别可疑交易;把传统反洗钱模型搬到区块链场景里,用算法标注高风险地址。单从技术水准看,这些产品放到全球市场都不输国际头部厂商。但技术过硬不等于生意好做。金融机构的采购是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强关系壁垒。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在采购合规工具时,首先看的不是技术,而是背书:有没有监管推荐?是不是和四大审计或大型 IT 厂商有合作?是不是已经在同业里有成功案例?这些资源,一个初创公司往往都不具备。于是就出现了尴尬的局面:有的团队连续两年参加各类安全大赛,屡屡获奖,但在商务上处处碰壁;有的公司拿到过地方政府的创新补贴,却依然签不下一家银行,只能靠写研究报告、搞培训班收学费来维持生计。这不是伪需求,而是真需求,但它像一堵高墙横在创业公司面前:没有资源,根本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有了资源,才发现市场本身可能也没想象的大。于是,它成了创业圈里最典型的「看上去最靠谱,做下去最绝望」的赛道之一。

产业应用则是区块链最容易被寄予厚望的场景。新能源、碳交易、跨境电商、医疗数据,每一个都能在 PPT 上讲出战略级的故事:多方参与、缺乏信任、需要公开透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账本」听上去就是为这些场景量身定制的。理论上,它能解决产业协作中的信任缺口,甚至还能叠加金融化,提升效率、拓展市场。但真正跑起来时,情况往往大相径庭。碳资产上链的确做过不少尝试:搭个平台、上几笔碳减排数据、挂上一块实时滚动的大屏幕,看上去很先进,可财政补贴一停,平台就凉了。跨境电商追溯也是老故事,区块链能做全链条可验证,但数据库同样能做,而且更便宜。客户最直接的问题永远是:「为什么我要为一个『信任』多掏钱?」医疗数据共享更是区块链创业团队最爱讲的题材,想法很动人:数据上链、加密共享、可控可追溯,可医院压根不愿开放核心数据,监管也卡得死,最后往往只能停留在几个演示案例。于是很多项目靠着产业园补贴、示范工程机会,拿到第一波资源,可一旦补贴退坡,商业模式就露出真面目:客户不愿持续付费,区块链也难以证明自己是「不可替代」的。最终,本该是产业级大故事的应用,最后沦为了展厅里「看起来很未来」的展示工程。

数字身份和数据确权更是喊了多年。跨境数据合规、身份认证、学历和医疗信息确权,几乎每一个都能被包装成「未来刚需」。设想中的画面是,所有数据都能上链确权,每个人的身份都有加密凭证,跨国公司和监管机构都能无缝衔接,一听就特别高大上。但问题在于,这类项目要跑起来,必须整个生态配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行业龙头带头用,还得有监管认可。一个创业公司,根本推不动这么大的格局。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团队只能靠政府项目活着,做一两个试点,拿点拨款,能撑一阵子,却始终没法规模化。见过有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做「教育信息上链」,结果连学校自己都说:「数据库就行,没必要搞区块链。」最后项目不了了之,团队甚至转头去发数字藏品。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数字身份方向有意义,但问题是赚不到钱。它更像是一种公共设施,价值毋庸置疑,却缺乏市场化逻辑。没有谁愿意为一个「更可信」的身份额外买单,而没有客户付费,创业公司就很难熬得下去。于是它往往停留在政策文件里,或者在行业大会上被反复提及,真正能走出来的几乎没有。

司法与公共服务则是区块链最早被寄予厚望的场景之一。司法存证、仲裁取证、政务公开,听上去都是区块链最天然的土壤:证据上链不可篡改,流程透明可追溯,还能减少大量中间环节。很多地方政府也确实做过试点,一些法院甚至开过「区块链电子证据」专题新闻发布会,当时看起来似乎就是未来的必然方向。但几年过去,现实逐渐显露。司法类项目确实能落地,但大多只是作为辅助工具存在,真正走向市场化的机会非常有限。法院用区块链存证,往往还是和公证处、第三方存证平台捆绑在一起,价值链被切得很薄;政务透明的区块链平台,也更多是一个宣传亮点,真正能持续运营的寥寥无几。对政府来说,这是提高效率的一种尝试,但不会成为持续买单的刚需;对创业公司来说,更像是一次性工程项目,赚点服务费就结束了。它的特点是稳定却缺乏成长性,能养活一些团队,但很难撑起资本想要的高增长故事。换句话说,这个方向更像是一块「公益市场」,意义很大,想象空间却有限。于是它成了一个矛盾的存在:区块链在这里最容易被接受,却也是最难被资本青睐的地方。

回过头看,这些赛道逻辑其实都没问题,RWA、安全合规、产业应用、数据确权、司法服务,一个比一个正经,一个比一个合规,甚至能写进政策文件。可真正落地时,问题总是一样:客户不愿掏钱,合规门槛太高,市场空间有限。说到底,理论正确,现实残酷。

这就是今天那位基金负责人的困境:钱在这儿,政策也允许对「不发币」的项目投资,可真正值得投的公司凤毛麟角。走一步看一步的共识达成,听起来无奈,却是当下的真实写照。

但我并不觉得这就是终局。过去二十年,中国的互联网创业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最初大家都说互联网是泡沫,可电商、支付、社交一步步走出来,今天成了基础设施。区块链或许也要经历同样的长周期,先是概念堆叠,再是试点失败,最后才会沉淀出真正的应用。我更期待的,不是下一波「发币暴富」的神话,而是那些能把区块链和真实行业结合、真正解决问题的创业团队。比如在跨境支付里真正降低成本,在供应链金融里解决信任难题,在数据合规里提供可信方案。

这些路现在看确实很难,但如果有人能走出来,那就不仅是一个项目的胜利,而是整个行业的胜利。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