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中國房地產崩盤危機!房貸倒掛潮來襲,賣房倒貼 70 萬還欠銀行
中國房地產市場爆發系統性危機,房貸倒掛現象蔓延全國。江西南昌某樓盤 2022 年每套房屋價值 120 萬元人民幣,2025 年僅剩 40 萬元,跌幅達 67%,業主已還三年貸款,總投入超現值,但仍倒欠銀行 70 萬元。這波危機源於需求崩盤、供應過剩和貸款結構陷阱,普通家庭資產七成綁在房產,中產消費力被掏空。
房貸倒掛定義與中國房地產崩盤現實
房貸倒掛是指房屋當前市值低於剩餘房貸餘額的現象。當房主試圖出售房屋時,不僅無法用售屋款項清償貸款,還需自掏腰包補足差額,甚至「倒貼」。這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已成常態,尤其在 2025 年房價持續探底的背景下,進一步爆發出一波「斷供潮」和「賣房難」浪潮。這不僅僅是個別城市的問題,而是中國房市普遍面臨的系統性危機,影響了數百萬家庭,放大了中產階層的財務壓力。
中國房地產市場自 2021 年「三道紅線」政策上路後,進入了長達四年的下行通道。2025 年跌勢不減反劇,需求崩盤是首要原因。經濟放緩、青年失業率逾 20%、人口負增長,市場購屋意願降至冰點。當購房主力軍的年輕世代面臨就業困境時,買房夢想自然遙不可及。
供應過剩則雪上加霜。開發商資金斷鏈,法拍屋激增。標普預測 2025 年中國新房銷售額將再跌 8%。恆大、碧桂園等龍頭房企的債務危機未解,導致大量爛尾樓和強制拍賣物件湧入市場,進一步壓低價格。貸款結構陷阱是最致命的。中國房貸多採「先息後本」策略,前期幾乎只還利息,本金減緩有限。一旦房價跌幅超過 20%,極易淪為家庭的負資產。
這種貸款結構在房價上漲週期中看似合理,因為業主可以享受資產增值。但在下行週期中,這種設計成為災難。假設一套 100 萬元的房子,首付 30 萬,貸款 70 萬,前五年可能只還了 10 萬本金,但若房價跌至 70 萬,業主實際上已經零資產。若跌至 60 萬,則成為負資產,賣房不僅拿不回首付,還需倒貼 10 萬才能清償貸款。
真實案例揭示中產家庭的財富崩塌
(來源:X)
據社交媒體用戶爆料,在江西南昌的一個樓盤,2022 年每套房屋價值 120 萬元,如今僅剩 40 萬元,跌幅達到三分之二。業主已還三年貸款,總投入已超現值,但仍倒欠銀行 70 萬元。這個案例極具代表性,假設該業主首付 36 萬(30%),貸款 84 萬,三年還款約 20 萬(多為利息),總投入 56 萬,但房子現值僅 40 萬,意味著已虧損 16 萬。更慘的是,剩餘貸款約 70 萬,若要賣房清償,還需倒貼 30 萬。
另一個案例來自廣東,一男子在疫情前首付 60 萬、累計還款 50 萬,總投入 110 萬人民幣買的房,現市值僅 90 萬。這意味著即使賣房,他不僅無法收回投資,還需繼續償還剩餘貸款。若他選擇斷供,房子將被法拍,而法拍價格通常低於市場價 20-30%,最終可能僅拍得 60-70 萬,他仍需償還差額並承擔信用破產的後果。
更悲慘的案例是法拍悲劇。一男子 128 萬人民幣購屋,斷供後法拍僅 60 萬,執行現場情緒崩潰。這個案例顯示,法拍並非解脫,而是更深的深淵。假設他首付 38 萬,貸款 90 萬,還款數年後剩餘 80 萬本金,法拍 60 萬僅能清償部分貸款,他仍需償還 20 萬差額,同時失去首付和多年還款的投入,總損失超過 60 萬。
房貸倒掛典型損失路徑
購房階段:支付高額首付(通常 30%),耗盡家庭積蓄
還款階段:前期主要還利息,本金減少極慢
價格暴跌:房產市值跌破貸款餘額,成為負資產
被迫出售:售價不足清償貸款,需自掏腰包補差額
信用破產:若無力補差額,面臨法拍和信用記錄污點
這些案例揭示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殘酷現實:過去被視為「穩賺不賠」的投資,如今成為掏空家庭財富的黑洞。
系統性危機威脅中國經濟穩定
這波「房貸倒掛」潮暴露出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脆弱性。首先是財富幻象破滅,普通家庭資產七成綁在房產,房價重挫無疑將直接掏空中產消費力。當房產這個「最大資產」變成負債時,家庭消費必然萎縮,進而拖累整體經濟。中國政府試圖透過刺激消費來拉動經濟,但在房產財富縮水的背景下,這些努力收效甚微。
其次是金融連鎖風險。中國房地產一度占 GDP 總額的近三成,壞帳攀升恐拖累銀行與地方財政。彭博 14 日揭露,亞洲銀行正受到最新一輪中國房市危機衝擊,若未達成展延或再融資協議,恐有超過 10 億美元房地產貸款面臨違約風險。其中一筆是香港開發商僑福集團 9.4 億美元的貸款,參貸行包括滙豐、恒生銀行和大華銀行以及板信等數家台灣金融機構。
另一筆由私募股權公司基匯資本主導的一個基金,未能償還本週到期的 2.6 億美元貸款,導致債權人可能在未來幾天宣布貸款違約。這些案例顯示,中國房地產危機已不僅影響國內,更波及國際金融機構。參與貸款的銀行面臨兩難:一再延長期限並不能解決產業問題,但迫使借款人違約可能會導致貸款損失。
人口結構惡化加劇了長期風險。至 2050 年,中國人口預計將減少 1 至 2 億,三四線城市需求或將長期萎縮。這意味著房價下跌不是短期調整,而可能是長期趨勢。當人口減少、城市收縮時,房產供過於求的局面將長期存在,房價回升希望渺茫。
台灣金融業縮減對中曝險應對風險
這幾年因中國經濟下行,房企爆雷不斷,台灣金融三業對中曝險持續縮減。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截至 2025 年 8 月底,金融三業(銀行、保險與證期投信)對中曝險金額為 8020.55 億元,年減 2017.54 億元,減幅 20.1%。其中,銀行業從去年 8 月對中曝險 9235.29 億元,大幅度降至今年 8 月底的 7410.31 億元,年減 19.76%。
值得注意的是產險業,從 2023 年 1 月迄今,對中國就沒有任何曝險,也就是 32 個月「零曝險」。這顯示台灣金融機構已充分意識到中國房地產風險,主動縮減曝險。然而,如僑福集團貸款案所示,部分台灣銀行仍有風險敞口,需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房市恐呈「都市穩、邊緣崩」的格局:一線都市圈(如長三角、粵港澳)因產業與人口虹吸尚能支撐,廣大二三四線城市則持續探底。中國人對房產「永不跌」的信仰已徹底破碎,市場信心重建需耗時數年,普通家庭正為過去的系統性失衡付出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