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聚合橋到原子互操作 我們正走向怎樣的未來?

如果你是一位鏈上 Degen,大概率對以下場景不會陌生:

把 ETH 從主網轉到 Arbitrum 以更低的 Gas 費與 DeFi 交互;將 Polygon 上的 USDT 兌換爲 Base 上的 USDC;亦或是爲了策略最優,將資產分散至不同鏈以對接特定應用。

這些操作的背後,都指向了區塊鏈世界的核心命題之一——跨鏈互操作性,本文也計劃梳理跨鏈技術的進化之路,透視 Web3 如何從單一的「跨鏈橋」,走向「無縫互操作」的終局。

Rollup 與多鏈生態的碎片化

如果你是一名以太坊生態的老玩家,最多用過多少條 L2?5 條,10 條,還是 20 條或更多?

事實上,相比總量而言,絕大部分玩家可能都只探索了 L2 全景圖的一小部分。據 L2BEAT 不完全統計,如今以太坊生態的 L2 數量已近百條,這還不包括其他獨立的 L1 公鏈,我們正處在一個空前繁榮的多鏈時代。

只是這也導致了流動性和收益機會日益破碎割裂的新困局——**原本聚集在以太坊上的流量一步步被瓜分,形成了一個個被割裂的價值孤島,**同時注定隨着公鏈數量和 L2 數量的增多,流動性的碎片化程度會進一步加劇。

那這對普通用戶意味着什麼?當你需要從 A 鏈到 B 鏈進行一次跨鏈操作時,就像規劃一次復雜的國際旅行,困難重重。

畢竟從 A 鏈到 B 鏈,每條路線都有不同的行程時間(橋接時間)、通行費(跨鏈成本)和燃料消耗(Gas),且每次的行程時間、通行費和消耗的燃料可能都不同,因此很難找到最佳路線:

  • 有些路線可能只支持特定代幣;
  • 某些路線的通行費可能因代幣金額而異,因此對於大額交易來說可能並不理想;
  • 或者某些路線的合約交互消耗可能很高,這導致行程時間和燃料消耗的增加;

這個過程不僅繁瑣,而且每一步都可能產生額外的滑點和費用,因此正如 Uniswap、SushiSwap 等 DEX 百花齊放之後 1inch 等 DEX 聚合器變成剛需賽道,在市場上的橋愈來愈多的背景之下,跨鏈橋聚合器也成了第一波的演進方向。

且跨鏈(層)聚合的思路,實現除了資產在不同區塊鏈網路之間的直接聚合轉移之外,還包含了對 DEX、DEX 聚合器的聚合,如 Uniswap、1inch 等等,也即可以讓用戶在資產跨鏈(層)的同時,直接完成不同資產之間的兌換。

這意味着,你只需輸入起點(Arbitrum 上的 DAI)和終點(Optimism 上的 ETH),系統會瞬間爲你計算出當前市場狀況下的最優解,用戶僅需一次確認,後臺完成跨鏈+兌換的全流程操作。

這標志着跨鏈體驗從「手動擋」向「自動擋」的演進,極大地降低了用戶門檻。

從「跨鏈」到「聚合」的演進

簡言之,跨鏈聚合器的核心價值,在於成爲用戶的智能導航系統,將復雜的多步操作簡化爲一鍵點擊。

這也是過去幾年跨鏈聚合器等思路的發展側重方向,在這個過程中,**系統會自動找到所有可用的路線,並分別以下面三條標準進行排序——目標鏈上的最大資產輸出、最低 Gas 費用、最短時間,**用戶只需根據聚合器提供的路徑進行選擇就可以完成最優的跨鏈兌換操作。

我們可以通過與傳統跨鏈兌換路徑的對比來直觀感受一下這種跨鏈(層)聚合兌換的優勢,假設用戶在 Arbitrum 上有 DAI,想要換成 Optimism 上的 ETH,傳統跨鏈(層)項目下,可以使用多種路徑來實現:

  • 先通過 Arbitrum 上的 1inch,把 DAI 換成 ETH ,然後通過跨鏈橋,把 ETH 從 Arbitrum 換到 Optimism ;
  • 或者先通過跨鏈橋,把 DAI 從 Arbitrum 換到 Optimism ,然後通過 Optimism 上的 Uniswap ,把 DAI 換成 ETH;

不同的路徑雖然成本、體驗各有優勢,但實現邏輯大同小異,都是切割爲同一資產跨鏈(層)轉移、不同資產兌換這兩個邏輯,然後分別進行最優選擇操作,其中又需要根據兌換資金量大小、滑點大小、對應網路流動性充足與否、速度快慢進行綜合權衡。

但在跨鏈(層)聚合的思路中,上述權衡和考量都無需用戶自己進行,它們自動找找到所有可用的路線,然後根據目的地鏈上的最大輸出、交易和轉帳的最低 Gas 費用、最低橋接時間等因素,幫助用戶以最優途徑在不同的區塊鏈之間移動資金。

在用戶體驗端能直觀感受到的「聚合」思路演化路徑之外,在技術層面,爲了打破隔離牆,跨鏈賽道多年來也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更多元技術化解決路徑:

  • 消息層互操作:比如 LayerZero、IBC(Cosmos),通過跨鏈消息驗證實現數據互通。
  • 狀態層同步:讓不同鏈能直接共享狀態,不需要中介。
  • 零知識(ZK)跨鏈:利用零知識證明,讓跨鏈驗證更高效、更安全。

這些方案共同指向一個目標,讓區塊鏈世界真正「無縫互聯」,讓用戶感受不到鏈的邊界。

而 8 月 29 日,以太坊基金會也發布「Protocol Update 003 — Improve UX」,聚焦用戶體驗改進(Improve UX),作爲重組研發團隊後三大戰略之一(Scale L1、Scale Blobs、Improve UX)。

其中 EF 的該文章強調互操作性(interop)爲核心,目標爲無縫、安全、無許可的以太坊生態體驗。

以太坊的最新跨鏈思考

在此背景下,在學術與開發者社區,近期有兩條值得關注的新路徑,它們或許會決定以太坊生態跨鏈的未來形態。

1. SCOPE:重建以太坊的「同步組合性」

首先就是以太坊研究員 jvranek 最近提出的 SCOPE(Synchronous Composability Protocol)思路,旨在實現以太坊 L1 與 L2、L2 與 L2 的同步可組合性,支持跨域合約原子執行。

說白了,就是讓不同 Rollup、Rollup 與以太坊主網之間的交互,能像在同一條鏈上那樣「原子化」執行——**一筆交易內的所有操作要麼全部成功,要麼全部失敗,不會出現中間狀態。**只不過此前受限於跨鏈互操作性的壁壘,一旦涉及跨鏈操作就很難實現。

舉個例子,借助 SCOPE,你將可以在一次涉及 Swap、Lend 的綜合策略交易中,同時調用 Arbitrum 上的 Aave 協議和 Optimism 上的 Uniswap 協議,要麼兩者都成功,要麼兩者都失敗,中間不會卡在半路,白白浪費 Gas 與機會成本。

潛在價值也顯而易見,這將會解鎖如跨 L2 的閃電貸、一鍵清算等復雜的 DeFi 策略組合,雖然 SCOPE 仍處於 PoC 階段,但它被普遍視爲解決 L2 組合性碎片化的關鍵拼圖。

一旦成熟,應用層的聚合體驗與底層的原子性互操作將形成互補:前者降低門檻,後者確保安全與一致性。

2. ZK 加速互操作:用數學取代「信任」

另一條方向是借助零知識證明(ZK Proof),讓跨鏈驗證不再依賴於一組需要信任的中間人(驗證節點),而是純粹依賴數學。

其中源鏈上的狀態變化可以被生成一個簡潔的 ZK 證明。目標鏈通過數學證明驗證源鏈事件,從而在安全模型內確認爲真,代表方案包括 ZKsync 提出的原生 Interop 機制等等。

其中還有一些工程化取向較強的路線,嘗試在「速度」與「安全成本」之間取得動態平衡。以 t1 Protocol 的設想爲例,定位就是在「純 ZK 信任最小化」與「高度信任中介」的兩極之間尋找中間地帶,做到異步、快速、加密經濟學保障。

其中它以 TEE + AVS 證明其他鏈事件/狀態,當風險金額超過加密經濟預算時,按需引入 ZK 證明兜底(節省日常成本);而在具體的安全架構上,則將排序與執行分離,TEE 輸出可復現以便欺詐檢測與懲罰,通過確定性輸出實現加密經濟可追責。

簡言之,這類路線強調「把 80% 的用戶需求先提升 10 倍體驗」,再用具備成本彈性的證明體系在關鍵時刻加槓杆,從工程落地角度看,如果能與錢包的意圖路由、風控與限額機制結合,會是非常務實的落地方向。

總的來看,無論是應用層的跨鏈聚合,還是協議層的原子互操作 / ZK 加速,共同趨勢都在把「鏈」的存在感、「跨」的感知度逐步淡化:

對普通用戶來說,你可能並不需要記住 SCOPE 或 ZK Interop 這些名字,真正重要的是跨鏈操作正在變得更快(秒級)、更安全(數學保證)、更隱形(一次完成)。

這也是跨鏈終局應該實現的模樣:讓用戶專注於價值流動本身,而不是鏈與鏈之間的阻隔。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