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 加密世界基金會

很多年以前,做區塊鏈項目幾乎有個心照不宣的“入場儀式”——先跑到某個離岸地註冊一個基金會,在白皮書裏寫“非營利”“開源”“透明”,路演時反復強調“社區治理”“分布式自治”。有基金會做背書,挺像那麼回事。可十年走下來,你會發現一個更有意思、也更現實的趨勢:基金會不再是“正統姿勢”,項目團隊開始主動擁抱公司制,甚至直接把代幣裝進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裏。

無論是Conflux通過港股上市公司領航醫藥注入核心資產,還是Tron借殼納斯達克的小市值公司SRM Entertainment改名“Tron Inc.”,再到Sui推動美股公司配置巨額SUI代幣做財庫管理,Web3項目風頭一轉,借助傳統資本市場,完成一種新的估值兌現方式。而就在這個 “從理想轉向交易” 的趨勢裏,納斯達克主動申請SEC,申請上架代幣化股票,更是給整個行業遞了最後一把 “合規鑰匙”,準備打開 “加密資產” 和 “主流金融” 之間最後一扇虛掩的門。

理想的殼,換成了資本市場的殼

今年7月28日,美股公司 Mill City Ventures III 公告完成4.5億美元私募,明確說要把募集資金大比例配置爲 SUI 代幣,轉型做“SUI金庫策略”。8月25日,公司進一步宣布更名爲“SUI Group Holdings”並更換交易代碼爲SUIG;9月2日,他們披露持有SUI達1.018億枚(按當天價格折算約3.32億美元)。這是一條極其清晰的路:把“代幣”放進“上市公司”盤子裏,用年報、審計、股東大會承載原本掛在基金會名下、卻說不清的那部分權責與資產。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再是“Sui基金會收購了某上市殼”的戲碼,而是上市公司主動轉身,以品牌重塑和資產結構調整對接 SUI 生態——路徑設計完全不同於早年的“基金會萬能鑰匙”。

9月初,Conflux基金會發起治理提案,準備授權其生態基金與“上市公司”開展金庫/財政性合作,並提出不少於四年的鎖定期等約束。這不是“宣告誰並購誰”的新聞噱頭,而是公開把“和上市公司打交道”明明白白寫進治理流程,意味着將代幣管理、資金安排、生態扶持,逐步遷移到更被傳統金融理解包容的框架下。基金會那套在募資、合規、托管、聲譽背書上“模糊不清”的地方,找到了更加穩健的載體。

而就在9月8日這天,納斯達克邁出了更爲關鍵的一步 。納斯達克主動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申請,明確尋求批準上架代幣化股票。這一步的分量遠不止 “交易所新增一個交易品類”,一旦SEC最終批準,納斯達克現有的數千家上市公司,理論上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每股股權的代幣化改造,實現無痛上鏈。這將是美國國家市場體系首次正式接納區塊鏈底層技術,相當於用制度層面的突破,真正打通華爾街傳統金融體系與加密世界之間的壁壘,走向深度融合。在這背後,穩定幣順勢成爲最優的結算媒介,需求將爆炸型增長,爲代幣化股票落地儲備流動性。而本在合規邊緣試探的STO(證券型代幣發行)交易所,也不用再局限於小衆資產,反而能承接住華爾街溢出的合規需求,甚至可能成爲連接傳統證券與加密資產的 “核心樞紐”。

回到底層邏輯:爲什麼基金會在退場?

第一,盈利與非營利的結構性衝突。

基金會披着“非營利”的外衣,但絕大多數項目團隊是創業者,不是寫學術論文的機構。創業的本質是要創造現金流、要做激勵、要留人。可基金會天然不適合股權/期權激勵,也不便於把“代幣升值”的收益透明歸屬到個人或經營實體上。於是陷入矛盾的局面,名義上“公益組織”,實操上“變相商業化”,還要在市場頂點“擇時拋售”以維持運轉。越到後期,越兩難。

Ethereum Foundation(EF)作參照,2024年發布的財報顯示,EF庫存資產約9.70億美元,其中7.89億美元爲加密資產,絕大多數是ETH本位;相比2022年披露的16億美元,兩年間縮水約39%(市場波動與支出疊加的結果)。這不代表EF “出問題”,但它提醒我們:基金會的財務並不等於生態的商業能力,也並不等於能把一條鏈的商業化與合規落在可被監管理解的框架裏。現實裏,驅動以太坊生態擴張的,是一批公司化團隊:L2項目、基礎設施開發商、開發工具與服務商,而不是基金會本身。

第二,治理效率與責任邊界。

DAO的投票很美好,但商業競爭不等人。一個參數升級、一次生態激勵、一次市場窗口,很多時候要用“小時”來計。基金會與DAO的治理經常要走流程、拉票、再討論;最後做成的,大概率只是“折中版”。反觀公司制:董事會、股東會、管理層,各司其職,決策鏈路清晰,出了問題也知道誰負責。速度與問責,這是公司制天然優於基金會的地方

第三,合規身分與對話能力。

監管的要求,從來不是“是不是理想主義者”,而是**“誰負責”“財務怎麼算”“客戶資產如何托管”**。比如,香港SFC對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持牌要求,直接以“公司”爲申請主體,圍繞托管、合規、審計、風控來設定標準和流程。你拿基金會去談牌照、談銀行合作、談受托監管,很難;拿一家上市公司去談,邏輯瞬間接上了。這不是技術的勝負,是制度語言的對話

如果把這三條放進時間軸裏看,會更直觀

2017年,ICO 浪潮裏“基金會=正統”幾乎是行業共識;2020年前後,Tezos 基金會就 ICO 爭議以2500萬美元達成集體訴訟和解,某種程度上也給“基金會擋箭牌”敲了警鍾:即使你叫“基金會”,也不代表可以規避證券監管。2022—2024年,各國監管相繼完善:美國監管執法強度上升,新加坡、香港推出更清晰的許可與審慎規則。到了2025年,SUI 把“代幣—上市公司—財報—資本市場”這條鏈路打穿,Conflux 把“與上市公司合作”寫進治理議程。行業話語權,從“基金會神話”,切換爲“公司制現實”。

故事說到這裏,你大概已經能接受一個結論:基金會並沒有“壞”,只是它解決不了今天的核心問題。項目需要效率,需要融資,需要組織激勵,需要和銀行、審計、券商、交易所打交道,需要進入被傳統金融理解的估值與風控體系。基金會是“願景的容器”,公司才是“交易的容器”。當區塊鏈項目真正進入“與傳統金融深度耦合”的階段,那個容器就必須換掉。

敘事更替,鏈上華爾街時代企業該如何布局?

回看 SUI 的這次“公司化金庫”路線:它並不是“技術公司去借一個殼上市”,而是現有上市公司主動把資產端、品牌端、治理端向 SUI 靠攏——先拿錢(私募),再拿幣(建倉),再改名(品牌合並),最後在公開披露裏講清楚“我們持有什麼、按什麼規則計量、如何影響每股淨值”。這給了機構投資者一個熟悉的坐標系:你投的是一家公司,帳面資產的一部分是某公鏈代幣。於是,原本靠基金會“背書”的信任,換成了審計、年報和董事會決議。這個“從理想到會計”的轉換,是2025年最值得被記住的行業節點之一。

再看Conflux:它沒有直接走“誰並誰”的老路,而是把“與上市公司做財政性合作”寫成治理授權,並設置長鎖定期這類“傳統資本能理解的穩健約束”。這一步的價值,不在於“新聞標題”,而在於把“生態金庫—上市公司—鎖定期—對價安排”四件事放到公開治理中討論。你從程序上承認:這類合作是生態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用長鎖和治理流程管理“短期博弈”的風險。對於一個國產公鏈來說,這是務實的。

SUI 和 Conflux 的這些探索,本質上都是在爲 “加密資產對接傳統金融” 搭起零散的 “小橋”。而納斯達克動作的落地,才真正把這些小橋連綴成了能走通的 “主幹道”。“代幣入財報—股權代幣化—主流交易”三者連成了可復制的行業範式,SUI 破題 “加密資產入實體”,Conflux 探索 “公鏈合規對接實體”,納斯達克則補上 “代幣化資產進主流交易場景” 的最後一環。加密與傳統金融的融合便從個案探索,變成了有明確規則支撐的落地流程 ,這也讓 “離岸基金會” 的模糊背書,失去了不可替代性,標志着行業真正進入 “制度框架 + 技術優勢” 的階段,機構參與的靈活度與信心也將大幅提升。

有朋友問:那****Ethereum基金會還在,Solana基金會也還在,怎麼能說“基金會的消亡”?我想說的“消亡”,不是法律實體解散,而是行業敘事的主角更替

在以太坊生態裏,你真正能感知到的增量,來自一批公司化團隊——L2、Rollup、數據可用性層、客戶端與開發工具公司、做KYC的合規服務商、做清結算的金融科技——增長與就業發生在公司裏,而不是基金會的財報裏。基金會會繼續做幾件“必須有人做”的公益事:基礎研究、公共物品資助、教育與社區,但它不再是商業化與資本市場的主角,這就是我說的“消亡”。

這場“角色更替”,也改變了項目與資本的關係。基金會時代,投的是“願景+共識”;公司制時代,投的是“能力+現金流”。願景沒有貶值,但必須被裝入可以審計、可以問責的結構。對創業團隊,這反而是好事:激勵更清晰、融資更順暢、商務更可談。對監管與銀行,更好理解:知道找誰、審誰、罰誰。對二級市場,估值的錨也更穩:有年報與每股淨值,就有“講得清楚的波動”

基金會是一代加密人的理想容器,承載了早年對“自治”的浪漫與對“開源”的敬意。但行業已經跨過“只靠理想就能前進”的階段。現在我們需要的,是能對接銀行和審計的“制度接口”,是能裝下國庫與團隊激勵的“法律接口”,需要能進入資本市場、也能抗住失敗成本的“治理接口”。公司制,恰好提供了這些接口。這不是“理想的終結”,而是“理想找到更合適的容器”。

你可能擔心:“那去中心化是不是就此告別了?”我並不悲觀。去中心化是網路結構和所有權結構的問題,公司化是治理效率與外部對話的問題。兩者並不衝突。相反,當代幣的托管、記帳、披露、風險管理被放入公司法與證券法的秩序,網路的反脆弱性可能更強:壞帳、作惡、利益輸送,更容易被識別和懲罰。國際監管的走向也在強調這一點:把“誰負責”講清楚,再來談技術如何服務金融基礎設施。

對企業而言,借由合規的股權架構,對接機構資本、完善治理體系,爲 Web3布局築牢 “合規底座”;而Token激勵則承擔着 “激活生態、綁定共識” 的角色,但不再是早年基金會無序發行的模式,是與企業業務深度綁定、受合規約束的 “生態潤滑劑”。

Web3公司雙輪驅動能實現 “1+1>2” 的協同:股權融資帶來的合規性與資金實力,讓Token激勵有了 “落地的底氣”。兩者共同指向 “帳本清楚、生態健康” 的成熟形態,也讓企業在Web3布局中既不偏離合規軌道,又能抓住生態創新的紅利。

最後,別了,加密世界基金會。

你好,雙輪驅動Web3公司。

SUI2.5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