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與貨幣的變動,但世界並沒有真正去美元化

去美元化目前仍然更多是虛構而非事實。盡管美國經濟的比重已下降至全球GDP的約26%,相比1960年代其佔比40%時仍然佔主導地位,(美元)在跨境交易中約佔69%。

盡管商品市場和儲備組成中都有所變化,但美元所維持的聯繫是由於缺乏流動性替代品。這一趨勢使黃金成爲主要受益者,中央銀行的庫存激增,價格迅速接近每盎司4000的門檻。

另請閱讀:金磚國家黃金儲備:他們有多少及去美元化影響

另請閱讀:金磚國家黃金儲備:他們擁有多少及去美元化的影響## 全球貨幣趨勢、黃金需求和去美元化的影響

金條美元來源:iStock###美元出乎意料的持久力

美國失去經濟基礎和美元控制的事實描繪了美元化爲何沒有形成許多人所假設的樣子。美國出口在整個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例已下降,今天美國出口僅佔10%,而在1950年代佔20%,與此同時,中國在同一時期的出口比例增加到12%。然而,美元在外幣貸款中的使用率僅下降了3個百分點,從2016年的72%降至69%,考慮到這一點,這代表了相對較小的下降。

路易斯·奧加內斯是摩根大通的董事總經理及全球宏觀研究主管,他這樣說道:

“考慮到美國在全球貿易和全球GDP中的較低權重,您會期望美元應該已經失去了超過其所佔份額的價值。”

**“考慮到美國在全球貿易和全球GDP中的較低份額,美元本應已經失去超過其所佔份額。”**盡管中國當局正在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但人民幣在全球交易中的佔比僅爲3%。美國國債市場仍然是世界上最深且最具流動性的市場,目前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接近取而代之。即使在美國失去AAA評級之後,國債的需求並沒有顯著減弱,這證明這一過渡並沒有按照許多人預測的速度發生。原因在於投資者實際上可以轉向的替代品有限。

真實變革發生的地方

不過,結構性變化在商品結算中最爲明顯。目前大約20%的石油是在美元體系之外進行交易的,而且大多數是以人民幣進行的,這打破了以往存在的傳統石油美元相關性。美國對俄羅斯、伊朗以及委內瑞拉的制裁迫使這些出口國在遠離美元框架的情況下接受折扣價格進行結算。

Oganes 說過這樣的話:

“這可能是一個將會持續的趨勢,嗯,嗯,你知道,就像我之前說的,可能在10到15年前,大多數商品都是用美元結算的,現在我們看到在石油方面,美元的份額已經達到20%並且還在增長。”

**“這是一個可能會持續的趨勢,呃,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可能在10到15年前,大多數商品都是以美元結算的,而現在我們看到石油的份額已經達到20%並且還在增長。”**中央銀行的儲備顯示出類似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美元持有量從1970年代的85%下降到今天的約60%,盡管這仍然代表着相當明顯的主導地位。烏克蘭入侵後對俄羅斯儲備的扣押加速了全球儲備管理者對於多樣化的擔憂,尤其是在涉及黃金的策略方面。

黃金成爲明顯的贏家

黃金已成爲美元儲備的真正替代品,而不是競爭貨幣的上升。新興市場央行將其黃金儲備從十年前的4%增加到目前的9%,而發達國家在這種黃顏色金屬中大約持有20%。這一輪換直接解決了通過有形資產是否能夠實現這種轉變的問題。

價格加速的故事非常清晰。黃金花了12年時間從每盎司1,000美元攀升到2,000美元,然後僅用了四年時間達到3,000美元的水平。JP摩根預測2026年上半年將達到4,000美元,並可能在2029年或2030年達到6,000美元。

Oganes 表示:

“黃金目前在發達市場的中央銀行儲備中佔約20%,在新興市場中佔約9%。這9%失去失去模式,但呃,實際上10年前僅爲4%。”

**“目前黃金在發達市場的中央銀行儲備中佔約20%,在新興市場中佔約9%。這9%處於虧損狀態,但十年前僅佔4%。”**另請閱讀:股票與黃金創歷史新高,加密貨幣卻陷入紅色:爲什麼會這樣?

**另請閱讀:股票與黃金創歷史新高,數字貨幣滯留在紅色:這是爲什麼?**中國可能允許當地銀行開始積累黃金的舉動可能會釋放出大量額外需求,而供應限制則加大了看漲前景,因爲勘探到生產的時間線延長至8到10年或更長。影響越來越多地流入實物黃金,而不是被採用的替代法定貨幣。

被動財政輪換正在進行中

外國財政持有量已從2008-09年危機期間的50%降至今天的30%,但這反映的是被動輪換,而不是積極出售。隨着30%的外資持有債券即將到期,持有者可以在到期時簡單地將收益轉向其他地方。隨着未來十年債務對GDP比率可能達到125%,盡管美元保持着結構性優勢,突然轉變的可能性在目前看來不大,但問題仍在加劇。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