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說不上哪裏不對勁的場景?
你幫朋友或同事做了很多事,對方最初會感激,慢慢的卻把你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
可是一旦你哪次沒幫上,對方反而不高興,甚至還會覺得你變了。
坦白講,我自己也踩過這個坑——很長一段時間老想着做“老好人”,可最後卻發現感激減少了,期待倒是越來越高。
其實,這背後並不是人性冷漠,而是心理學裏的一個冷門但重要的規律:“貝勃定律”。
如果你懂得這個原理,很多人際困擾,未必需要硬扛。
01 生活中的“貝勃定律”——你付出太多,對方爲什麼會麻木?
我想先解釋下貝勃定律的本質。
簡單說,每個人對一種刺激最初會有強烈反應,但如果刺激重復得太多,大腦就會“習慣”,反應越來越弱,甚至遲鈍。
打個比方,就像有人第一次送你小禮物會開心,第二次還能觸動,次數一多就覺得平常了。
心理學上把這叫“刺激適應性”機制,也是我們大腦天然的節能模式。
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對一切持續的好事都同等敏感,那生活早就忙不過來了。
來自神經科學的解釋則更有意思:行爲獎勵最初會帶來大量多巴胺(就是讓你興奮、愉快的那種腦內化學物質),但很快你的“大腦獎賞系統”學會了預測這種好事,實際收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