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藍白出行季」週邊徵集令來啦!
📸 活動主題:#GateAnywhere 🌍
讓我們一起,讓「藍白」出現在更多地方。
—— 打開大門,Gate Anywhere
帶上你的 Gate 週邊,記錄藍白出現的每個角落!
旅行、通勤、辦公桌、咖啡館、街頭地標……
無論在哪裏,只要有 Gate,都能成爲風景 💙
💡 創作靈感:不限形式、不限風格!
Gate 週邊展示
藍白配色穿搭
Gate logo 創意拍攝
活動、聚會、旅行現場
越有故事感、越有巧思,就越容易被看見 ✨
✅ 參與步驟: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帶有 Gate 元素的照片或視頻(Logo、週邊、藍白配色等均可)
2️⃣ 添加話題 #GateAnywhere 並寫下你的創作靈感或旅行故事
3️⃣ 將帖子分享到 Twitter(X),並提交推文連結: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31
📢 推文瀏覽量 Top 10 將獲得額外獎勵!
🎁 獎勵設置:
🏆 最佳創意獎:Gate X RedBull 積木賽車禮盒 *1
🥇 優秀創意獎(3名):Gate 茶具套裝
🎊 參與獎(10名):Gate X RedBull 雙肩包
📣 分享獎(5名):Gate X RedBull 隨行杯
🌍 因物流原因無法領取週邊的用戶可兌換等值合約體驗券:
積木賽
過度正直,其實是被馴化得太久了。它是一種被馴化後的生存策略。當一個人總是表現得極度有道德感、過度溫和、凡事壓抑情緒、不敢表達需求時,我們通常稱之爲太好了或太敏感。但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可能是一種生存性適應,是一種在長期馴化環境中,發展出來的過度正直人格特徵。這是一種內在壓抑,外在服從的狀態,常見於以下表現,道德完美主義,對自己提出聖人式道德要求,卻允許他人不完美。這是一種內化的道德綁架。情緒壓抑,將憤怒、委屈、嫉妒等正常情緒視爲不成熟甚至羞恥,形成情緒否認機制。習得性順從,哪怕被剝削也選擇沉默,不敢反抗、不敢拒絕,背後是對沖突和拋棄的深度恐懼,這種人格結構,本質是爲了安全而自我犧牲,用好人人設換取認同與歸屬。
過度馴化是一種文化與創傷的交集,誰更容易被馴化?高敏感人格,共情能力強更容易吸收外界情。女性與邊緣羣體:在傳統性別角色與社會邊緣化壓力下,被教導順從不惹事犧牲自己。東亞文化背景成長者:集體主義強調和諧與面子文化,個體表達被壓縮,這些人羣往往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情感控制、冷暴力或羞恥感教育,逐漸將服從視爲生存的唯一方。這種馴化的心理代價是什麼?自我異化稱之爲假自體:你變得擅長扮演別人期待的樣子,卻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是誰,長期下去會引發存在性空虛、焦慮與身分感崩塌。隱性攻擊:無法直面憤怒就通過拖延、回避、冷處理來間接表達反抗。但這種方式反而削弱了關係和自我力量。慢性抑鬱與無力感:長期壓抑真實需求會抑制大腦的多巴胺通路,導致低動機、情緒麻木,形成功能正常,內心空殼的狀態。
從順從回到選擇的主體性之路。認知覺醒:識別並質疑馴化腳本寫下你內心深信的應該:如我不能讓別人失望我必須講道理。用認知行爲療法的方法進行挑戰:這個信念真的絕對正確嗎?它適用於所有情境嗎?有沒有溫柔的替代說法?情緒解凍:允許不合格與憤怒感存在攻擊性不是罪,而是自我邊界的信號。從我不同意開始練習表達,再逐步走向我不想這樣甚至我生氣了建議配合正念冥想或寫情緒日記,逐步訓練情緒的識別與命名。
行爲實驗:練習健康的自私刻意做一件別人不喜歡但你喜歡的事,比如拒絕一次邀請、優先安排自己。用行爲主義中的強化學習理念--觀察現實反饋,打破災難化想象。重建價值體系:從別人期望我怎樣到我想怎樣,如果沒有人評判,我想怎樣活?問自己:存在主義療法強調人的自由意志與責任,幫我們從順從腳本中走出來,活出有意義的選擇。成爲一個完整的人,而非一個乖巧的工具!馴化讓人類得以合作,但過度馴化讓人失去靈魂。真正的成熟,不是無懈可擊的聖人,也不是桀驁不馴的野獸,而是既能愛人也能愛己,既能溫和也能堅定的完整之人。每次你說出不或表達憤怒,都是在向世界聲明:我是一個有人性的人,不只是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