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萬億“暗債”浮出水面:開曼對沖基金如何成爲美債市場“隱形巨鱷”?



联准会最新報告揭開了美國國債市場的數據迷霧:美國財政部的國際資本數據(TIC)不僅“嚴重”低估了開曼羣島對沖基金的持債規模,更遺漏了其對高風險基差交易的深度依賴,而這一盲區正暗藏金融市場不穩定隱患。

一、數據缺口:1.4萬億持債規模被“隱身”

联准会團隊在報告中指出,截至2024年底,TIC數據對開曼羣島對沖基金所持美國國債的低估金額約達1.4萬億美元 。經修正後,這類基金的實際持債規模高達1.8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遠超中國、日本、英國等傳統持有大國,使其成爲美國國債的“最大外國持有者”。

更值得關注的是,開曼羣島對沖基金的持債規模自2022年以來已激增1萬億美元,且正逐漸成爲美國國債的“邊際外國買家”。联准会報告作者直言,這種嚴重的數據低估,已成爲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分析跨境資金流動與金融市場影響的“主要障礙”。

二、風險盲區:基差交易主導地位未被捕捉

TIC數據的缺陷不僅限於持債規模統計,更未反映開曼羣島對沖基金在基差交易中的核心角色。這種利用國債期貨與現貨價差套利的策略,需通過回購市場借款加槓杆運作——即同時買入國債現貨、賣出國債期貨,靠槓杆放大微薄價差收益 。

事實上,這類交易的風險早已引發監管警惕。2020年3月,基差交易平倉就被指誘發了國債市場動蕩;2023年,隨着對沖基金槓杆依賴度上升,联准会與財政部再次啓動風險審查;2025年4月的市場波動中,基差交易平倉甚至貢獻了美債收益率上行幅度的30%~40% 。而TIC數據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報告的近1.4萬億美元差距,正是基差交易相關持倉未被納入統計的直接體現。

三、數據失真:爲何“隱形巨鱷”難被察覺?

TIC數據作爲追蹤美國跨境資金流動的核心指標,其失真根源在於統計局限——未能覆蓋對沖基金通過基差交易形成的隱性持倉,而這類交易可在基金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中清晰查到。

隨着開曼羣島對沖基金持債規模與槓杆交易風險同步攀升,這份“滯後且殘缺”的數據,無疑讓美債市場的潛在風險更難被預判。正如市場所擔憂的,一旦遭遇外部衝擊,高槓杆的基差交易可能再次引發“價格下跌→拋售→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重演流動性枯竭危機[_
查看原文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