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創業探討:加密項目,到底需不需要開源?

robot
摘要生成中

在Web3的世界裏,開源幾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去中心化、透明、可驗證,這些理念天然和“公開代碼”綁定在一起。一個區塊鏈項目如果不開源,往往很難獲得社區的信任。投資人也會質疑:既然說自己去中心化,爲什麼要藏着掖着?

這種觀念,並非憑空出現。它延續自互聯網的“開源運動”。

從上世紀90年代的Linux,到2000年代的Apache、MySQL,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Android,開源軟件一步步建立了一個新的共識:代碼應該屬於全人類,而不是某個公司。

到了2009年,比特幣誕生時,中本聰把原始碼直接開在了SourceForge。沒有審計公司背書,沒有政府許可,唯一的信任來自任何人都能下載代碼、運行節點、驗證交易。進而,開源開始成爲Web3世界的一條準則。

不過,開源的意義遠不止於透明。開源意味着,任何開發者都可以fork、改進、提交代碼。很多Web3知名項目都通過開源的方式,與社區、開發者建立起一種“技術共識”。

最典型的,當屬以太坊。它的開源代碼不僅被直接復用,衍生出數百條EVM兼容鏈,也吸引了無數開發者以貢獻者的身分加入,推動協議本身不斷升級。比如,2015年社區開發者Fabian Vogelsteller提出EIP-20(也就是後來的ERC-20),奠定了代幣基礎,成爲DeFi繁榮的基石;再比如,2017年Dieter Shirley(CryptoKitties的首席架構師) 等人提出的EIP-721,成爲現在NFT的基礎標準;乃至社區研究員Eric Conner等人發起了EIP-1559,在交易費機制上帶來顛覆性改進,影響了以太坊的經濟模型。

可以說,正是因爲開源,以太坊才能不斷吸引新開發者加入,並讓“外部貢獻”逐步變成“行業標準”,形成真正的網路效應。

但問題在於,開源並不是免費的午餐。它帶來的,不只是信任與共建,也意味着“門檻降低,護城河稀釋”,以及赤裸裸的競爭。

當你把底層代碼擺在陽光下,競爭者幾乎可以零成本復制。歷史上無數“以太坊殺手”就是這樣誕生的:從EOS到Tron,再到後來一系列EVM兼容鏈,它們大多直接復用以太坊的代碼庫,只是在共識機制、性能參數或者資金補貼上做了調整。

同樣的故事,也出現在應用層。最典型的就是2020年的DeFi夏天。Uniswap用AMM模型開創了去中心化交易的新範式,但由於合約完全開源,SushiSwap在幾乎沒有研發成本的情況下直接復制了代碼,並加上額外的流動性挖礦激勵。短短幾天,Uniswap超過10億美元的流動性被吸走,市場一度以爲SushiSwap會徹底取代它。

事實證明,開源降低了創新門檻,卻也放大了“吸血鬼式競爭”。Web3項目方需要的不僅是技術領先,還要有品牌、生態和治理上的持續積累,否則單靠代碼並不足以構成護城河。

這也導致了一個悖論:越是開放的項目,越容易催生競爭者;而越是封閉的代碼,越難贏得用戶和投資人的信任。

那麼,Web3創業者該怎麼辦?Portal Labs認爲,以下幾點或許可以給到支持。

第一,把開源當作起點,而不是終點。

代碼開源能吸引開發者和社區,但真正決定項目價值的,是後續的持續建設。以太坊之所以能穿越週期,不是因爲EVM開源,而是因爲它形成了EIP提案機制、基金會支持、長期開發者社群這些“配套制度”。

對Web3創業者來說,開源只是敲門磚,護城河要靠治理、生態和網路效應來構建。

第二,在差異化上下功夫。

Uniswap之所以最終穩住陣腳,並不是因爲它的代碼獨一無二,而是因爲它在開源之外持續構建了自己的壁壘。它不斷推出V2、V3迭代,率先引入集中的流動性設計,提升了資金利用效率;它通過基金會和治理機制,吸引開發者和社區形成長期綁定;更重要的是,Uniswap已經成爲DeFi的“默認入口”,品牌認知與合規探索都讓它具備了難以替代的地位。

對於Web3創業者而言,如果選擇開源,就必須思考:別人復制了代碼,是否能復制產品體驗、社區氛圍、合規架構和合作關係?而這些,往往才是真正決定長期生死的部分。

第三,利用開源做“槓杆”。

開源不只是風險,也可以反過來放大勢能。很多項目採用“分層開源”——底層協議開源,方便社區共建;核心算法或應用層保持閉源,形成平衡。比如DYDX的底層撮合邏輯是開源的,但它的風險控制和撮合引擎核心保持閉源,確保差異化優勢。

也有團隊把開源當作業務拓展工具,通過降低接入門檻,讓別人推動生態成長。典型如Cosmos SDK和Polkadot Substrate,它們通過全開源的底層框架,吸引無數公鏈項目在其生態上二次開發,最終把“別人的創新”反哺成自己的網路效應。

開源既是Web3的信任基石,也是創業者的雙刃劍。它能吸引開發者、催生生態,卻也放大競爭、稀釋護城河。但開源,不是“要不要”,而是“怎麼開”的問題。真正聰明的Web3創業者,既不會盲目封閉,也不會天真地全盤放開,而是會在信任和競爭之間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中間道路。

如果你決定開源,那麼以下是Portal Labs的開源建議清單:

1.明確邊界

協議層、智能合約等基礎代碼,建議全開源,用來建立透明度和信任。商業算法、撮合邏輯、風控模型,則可以閉源,形成獨特優勢。

建議在GitHub上分倉庫管理,標注開源許可協議(如MIT、GPL),內部模塊獨立閉源維護。

2.制度化共建

學以太坊的EIP模式,設立提案流程(PR → 審核 → 社區投票)。

可以建立公共Discord/論壇,設立「提案提交」板塊;每月固定一次社區Call審核提案。

3.快速迭代

開源意味着別人能復制代碼,所以你的護城河要靠迭代速度。

建議設立「兩周一個小版本、三個月一個大版本」的節奏,並把Roadmap公布在官網或GitHub Project中。

4.品牌與信任

在開源的世界裏,技術可以被復制,但信任不能。真正的壁壘往往來自社區氛圍和合規探索。

建議把安全審計、合規背書和社區活動當作“基本功”來做,比如

  • 定期公開審計報告;
  • 邀請律所出具合規意見書;
  • 通過黑客松、開發者大會,把用戶和開發者留在生態裏。

5.生態槓杆

把開源當作吸引開發者和企業的工具,而不是單純的“獻代碼”。

比如:

  • 提供 SDK/模板,降低二次開發門檻;
  • 設立Grant計劃,資助基於你協議的應用;
  • 和三到五個關鍵生態夥伴(錢包、交易所、數據平台)達成集成。
BTC-5.07%
ETH-6.67%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考雅思vip
· 23小時前
当以太坊不需要重执行:Brevis Pico 的实时证明革命最近,以太坊技术社区一直在讨论 「实时证明」(Real-time Proving,简称 RTP)。简单来说,它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所有以太坊节点花费大量资源「重执行」每一笔交易,而是改用更便宜、更快的方式验证一张小小的证明(proof)。 但做到这一点非常难。此前,即使是性能最好的技术,也只能在 10 秒内验证约 40% 的区块,且硬件成本高达几十万美元。现在,Brevis 团队的新技术 Pico Prism 打破了瓶颈:他们用普通人可以买到的消费级显卡(64 张 RTX 5090),首次实现了对以太坊最新规格(45M gas)的主网区块 96.8% 在 10 秒内生成有效证明,平均仅需 6.9 秒,硬件成本也降到原先竞品的一半。这意味着,以太坊主网真正有望在不牺牲去中心化的情况下,实现大幅扩容——交易更便宜、更快、更安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