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廣場用戶們,廣場使用界面全新升級啦!新版本界面更清新簡潔、操作更流暢絲滑,還有多項貼心新功能上線,快來更新體驗吧!你對新版界面有什麼感受?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是哪一個?你發現了哪些驚喜或變化呢?發帖分享新版廣場使用體驗,瓜分 $10 分享獎勵!
🎁 我們將精選 10 位幸運用戶,每人獎勵 $10 合約體驗券!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上 #我的广场升级体验 標籤發帖,分享你的使用感受,比如界面風格體驗、細節功能變化、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或優化建議等;
3⃣️ 帖子內容需至少 30 字,並且只帶本活動標籤;
廣場界面煥新介紹文章:https://gate.com/post?post_id=14774358&tim=ARAbClhcBQNwWRIVGAoGBB5QX1sO0O0O&ref=BFlBUFwL&ref_type=105
活動截止時間:2025/10/26 18:00(UTC+8)
你的體驗是我們持續優化的動力!趕快參與和大家分享吧!
降息與監管轉向——2025联准会對加密行業有何影響?
2025 年的美國經濟,正站在一個復雜的節點上。10 月 15 日凌晨,联准会主席鲍尔暗示,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持續惡化,盡管政府關門影響了對經濟的判斷,仍保留了本月降息的可能性。他還透露,联准会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行動。受此影響,隔夜美股市場,三大指數集體探底回升,道指強勢翻紅,納指跌幅由 2.12 %收窄至 0.76 %。
這一次的貨幣政策調整也在加密貨幣市場引發了連鎖反應。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資產在政策公布後的數周內普遍漲,而傳統金融機構的投資行爲也出現了新的分化。降息對宏觀經濟的傳導影響尚未完全顯現,但市場的風險偏好已經率先升溫。联准会主席傑羅姆·鲍尔此前表示,加密貨幣行業正變得越來越“主流”,並預計銀行將加強與該行業的合作。
從宏觀角度看,這輪降息的邏輯並不復雜。美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放緩跡象,新增就業連續數月低於預期;對联准会而言,繼續維持高利率可能加劇企業融資壓力,壓縮居民消費,而適度降息則爲經濟“軟著陸”提供緩衝。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貨幣政策轉向的同時,联准会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態度也發生了悄然變化。過去一年,這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最具權威的央行,似乎在重新界定“加密”與“金融創新”的邊界。
在 2023 年,联准会設立了名爲 Novel Activities Supervision Program(新穎活動監管項目),用於對銀行涉足加密、區塊鏈、金融科技合作、穩定幣等“新型活動”進行單獨監督。該項目旨在爲這些業務構建一個“橋頭堡”監管機制,以便及時識別、評估其潛在風險。联准会官網對此項目的介紹中稱,這類“新穎活動”包括使用 DLT(分布式帳本技術)、與非銀行科技機構結合開展服務、銀行爲加密實體提供服務等。
到 2025 年 8 月 ,联准会宣布該專項監管項目終止,並將銀行從事加密與金融科技類的新穎活動納入其常規監管流程。联准会在公告中稱,其對加密資產與科技業務的理解和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已有提升,因此無需維持專項機制。
《路透社》在報道中指出,這一變動代表联准会希望將監管模式從專門監控走向“一體化監督”,以減少重復機制、提高效率。《Banking Dive》評論認爲,這一終止動作意味着監管對銀行加密業務的“差異化標籤”開始消退,其未來將按常規審查對待。
2025 年 3 月,FDIC 發布通知稱,將廢除其在 2022 年針對銀行加密活動的通知規則(FIL-16-2022),不再強制要求受監管銀行在開展加密相關業務前獲得 FDIC 批準。取而代之的是,只要這些銀行在合規與風險管理方面具備能力,就可以直接參與可允許的加密業務。
此外,2025 年 3 月,美國貨幣監理署(OCC)發布 Interpretive Letter 1183,明確指出國家銀行可以從事加密資產托管、某些穩定幣活動、參與分布式帳本網路,且不再需要事前獲得監管許可或“無異議函”。該信件還廢除之前關於加密活動須監管先行同意的要求。
2025 年 4 月,联准会發布公告稱,將撤銷其在 2022 年發出的、要求州會員銀行在開展加密資產活動前必須事先通知的指導信件;同時,取消對銀行在代幣/數字美元活動方面需取得監管“無異議函”的程序。联准会指出,其將通過常規監督流程來監控這些業務,而非維持先行審批制度。
此外,联准会與 FDIC 還共同退出了 2023 年發布的限制銀行加密資產暴露或風險的聯合聲明。
2025 年 7 月 ,联准会、FDIC 和 OCC 三大機構聯合發布了一份關於銀行爲客戶持有、托管加密資產、或提供相關服務時的風險管理注意事項聲明。聲明中強調,銀行若要爲客戶托管加密資產,必須確保運作安全穩健,遵循適用法律法規,注意操作風險、密鑰管理風險、反洗錢要求、流動性風險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聲明並不提出新的監管要求,而是重申“銀行應該像管理傳統業務那樣,對加密資產業務也進行風控管理”。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引導性”文件,而不是強制性禁令。
隨後,7 月份,联准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貨幣監理署(OCC)又聯合發布聲明,明確銀行在爲客戶托管加密資產或提供相關服務時的風險管理要求。文件語氣中立,不再帶有過去那種“先設防再觀察”的意味,而是強調合規、透明和風控的重要性。這種轉向,被視爲監管與市場之間的一次“緩和”。
在政策層面,監管的邏輯也變得更加細化。聯準會理事 Christopher Waller 在年中演講中提到,對於支付穩定幣,應當至少由等額的安全、流動性強的資產支撐,並保證用戶能按票面價值贖回。這一立場與 2025 年國會通過的《GENIUS 法案》方向一致。
與穩定幣監管同步進行的,是對央行數字貨幣(CBDC)問題的重新定位。過去幾年,關於联准会是否應直接向公衆發行數字美元的討論不斷。但在新的立法環境下,這種可能性基本被排除。
從宏觀政策的角度看,联准会這一系列舉措體現出一種“回歸秩序”的思路。監管者不再把加密資產視爲異類,而是把它納入制度的框架中去理解。過去幾年中,監管的主基調是防範風險、抑制泡沫;而如今的重點,則轉向讓創新活動在可控範圍內生長。
對於市場來說,這意味着一個更清晰的預期環境。銀行若想涉足加密服務,知道該遵守哪些規則;穩定幣發行方若想獲得許可,也有了具體標準。這樣的可預期性,是金融創新能否穩健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