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在支付創新大會「鬆口」!黃金崩 200 美元、比特幣飆 11.2 萬後急速回檔

聯準會理事 Chris Waller 在支付創新大會上宣布推出「有限訪問主帳戶」,允許穩定幣發行商、金融科技公司、DeFi 支付企業直接接入聯準會支付系統。同一時段,黃金突然暴跌 200 美元,比特幣突破 11.2 萬創新高,但隨後快速回檔,資本正從金條流向程式碼,金融權力中心正在轉移。

聯準會開閘:加密企業首次獲央行系統准入

聯準會理事 Chris Waller 在今日舉行的支付創新大會上宣布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策:央行計劃推出「有限訪問主帳戶」(Limited Access Master Account),允許符合法律資格的機構——包括穩定幣發行方、金融科技公司、DeFi 支付企業——直接接入聯準會支付系統。

這意味著什麼?過去只有華爾街銀行能開「主帳戶」的特權,現在要部分下放給創新公司和加密機構。雖然這個「瘦身版主帳戶」還不能借錢、不能透支,但它代表的意義遠超功能本身。這是聯準會首次在制度層面承認加密金融的合法地位,並為其提供直接存取美國核心支付基礎設施的通道。

有限訪問主帳戶的三大突破性意義:

穩定幣發行商可以直接清算:無需透過銀行中介,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

DeFi 支付系統能進入美元高速公路:鏈上支付與傳統金融系統首次打通

加密金融第一次寫進央行遊戲規則:從邊緣實驗到正式參與者的身份轉變

Circle、Ripple 等申請 OCC 銀行牌照的加密公司,將是這項政策的首批受益者。這些公司一直在努力獲得傳統金融體系的認可,如今聯準會在支付創新大會上的宣布,為它們打開了最關鍵的一扇門。

從技術層面看,有限訪問主帳戶允許這些機構使用 Fedwire 資金轉帳系統和其他支付服務,但不包括從聯準會貼現窗口借款的功能。這種設計既為創新開放了空間,又保留了風險控制的界限。對於聯準會而言,這是在鼓勵金融科技創新與維護系統穩定之間尋找的微妙平衡。

從懷疑到歡迎:聯準會對 DeFi 態度的歷史性轉折

更令人震驚的是 Waller 在支付創新大會上的表態。他的原話是:「DeFi 不再是被輕視的邊緣領域,美聯儲歡迎它參與關於美國支付未來的討論。」這句話震耳欲聾,標誌著聯準會對去中心化金融態度的根本性轉變。

回顧歷史,聯準會官員對加密貨幣的態度經歷了從敵視到警惕再到今日的開放接納。前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曾將大部分加密貨幣視為未註冊證券,聯準會前主席 Jerome Powell 也多次表達對穩定幣風險的擔憂。然而,川普政府上台後推動的加密友好政策,以及比特幣 ETF 的成功推出,已經徹底改變了監管風向。

這不是監管鬆口,這是意識形態的轉向。從「提防比特幣」到「邀請 DeFi 入席」,這代表什麼?權力結構正在被改寫。舊金融秩序開始自我調整。那些曾經被嘲笑的加密理想主義者,正被體制認可。

Waller 在支付創新大會上的發言,實際上承認了一個現實:傳統金融系統無法獨自應對數位時代的支付需求。區塊鏈技術提供的即時結算、透明度和可編程性,是傳統系統難以匹敵的優勢。與其抵抗這股潮流,不如主動擁抱並引導其發展方向。

黃金暴跌比特幣飆升:資產文明的大遷徙

BTC/USDT 日線圖

(來源:CoinMarketCap)

同一時段,黃金突然暴跌 200 美元,而比特幣突破 11.2 萬美元創出新高,但隨後快速回檔。這不是巧合,這是一場「資產文明的大遷徙」。資本從金條流向程式碼,從金庫流向鏈上,從保守流向創新。

黃金代表過去一百年的安全感,比特幣代表未來一百年的共識。當聯準會在支付創新大會上主動向加密示好,意味著連央行都在為去中心化鋪路。這種轉變對傳統避險資產構成了結構性挑戰。

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邏輯建立在幾個基礎上:稀缺性、不可偽造、歷史認可和實體存在。然而,比特幣在數位時代提供了更優化的版本:總量固定(2100 萬枚)、密碼學保證、全球共識和完全可攜性。更重要的是,比特幣可以透過網路瞬間轉移,而黃金的物理運輸成本高昂且耗時。

當機構投資者看到聯準會在支付創新大會上的開放態度,他們對比特幣作為「數位黃金」的信心進一步增強。貝萊德 IBIT 的 880 億美元資產規模和持續的資金流入,正是這種信心的體現。相比之下,黃金 ETF 近年來經歷了資金流出,顯示年輕一代投資者更傾向於數位資產。

從宏觀角度看,這種資產配置的轉移反映了更深層次的代際財富轉移。嬰兒潮世代偏好黃金和房地產,千禧世代和 Z 世代則更信任比特幣和科技股。隨著財富逐步轉移到年輕世代手中,這種趨勢只會加速。

革命從體制內完成:金融文明的換代

比特幣十年前是「對抗系統」的象徵,今天,聯準會親口在支付創新大會上說「歡迎加密參與支付體系」。革命,竟然從體制內完成。這不是「監管友好」,而是「金融文明的換代」。

當舊系統擁抱新規則時,你看到的不是政策調整,而是文明交接。這種轉變在歷史上有先例。印刷術的發明最終被教會採納用於傳播宗教文本,互聯網最初被軍方開發但最終民用化,電力從愛迪生的直流電轉向特斯拉的交流電也是因為舊勢力認識到新技術的優越性。

聯準會在支付創新大會上的表態,標誌著金融權力中心正在從「控制貨幣發行」轉向「制定貨幣流通規則」。在去中心化技術的挑戰下,央行無法繼續壟斷支付系統,但可以透過制定標準和提供基礎設施來維持影響力。這是一種更聰明的權力運用方式。

對於加密產業而言,這種體制內的革命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於合規通道的打開將釋放巨大的機構需求,推動產業快速成長。挑戰在於過度的監管可能侵蝕去中心化的核心價值,使加密金融變得與傳統金融無異。

關鍵在於找到平衡點。有限訪問主帳戶的設計就是一個例子:它為合規機構提供了便利,但沒有給予完全等同於銀行的特權。這種「半開放」的策略,既滿足了創新需求,又保留了監管控制。

未來的金融體系,不會建在金庫裡,會建在鏈上。那不是比特幣暴漲,那是金融秩序正在重新加載。別再問「比特幣還能漲嗎」,該問的是——當黃金開始坍塌,當央行開始讓權,你還想拿著現金站在舊世界等塌方?

BTC-3.15%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YingYuevip
· 11小時前
密切關注 🔍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