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銀行“上鏈潮”:代幣化存款成全球金融新戰場
從“去銀行化”到“銀行上鏈”
過去十年,數字貨幣的敘事由“去中心化”主導。比特幣挑戰主權貨幣體系,穩定幣重塑支付邏輯,去中心化金融(DeFi)一度讓銀行顯得遲緩而笨重。
但 2024 年開始,這場天平似乎正在反轉——銀行重新登場。它們不再高傲的冷眼旁觀,而是以“代幣化存款”爲武器,試圖奪回貨幣數字化的主導權。
代幣化存款不是新貨幣,而是銀行存款的鏈上映射。每一個代幣代表真實帳戶餘額,既具備穩定幣的鏈上流動性,又保留銀行負債的法律效力。它標志着金融數字化進入“第二階段”:從加密世界的“去中心化叛逆”,邁向銀行體系的“制度化上鏈”。
新加坡:跨鏈互操作的制度化先鋒
新加坡的星展銀行(DBS)與摩根大通(J.P. Morgan)旗下 Kinexys,正開發跨鏈代幣化存款互操作框架,計劃讓摩根大通的 Deposit Tokens(基於以太坊 L2 Base)與 DBS 許可鏈實現實時互通。
未來,企業資金或可 7×24 小時在不同銀行、不同鏈之間自由結算,無需再經過 SWIFT 或清算行。這體現了新加坡一貫的監管邏輯:不是抵抗新技術,而是將其制度化吸收。在他們看來,代幣化存款不是穩定幣的替代品,而是穩定幣的合規進化版本。
香港:打造“多層貨幣”框架的監管雄心
10 月底,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在《匯思》撰文《爲香港的數字經濟鋪橋搭路》,宣布香港將建立一個涵蓋央行數碼港元(CBDC)+代幣化存款+受監管穩定幣的多層數字貨幣體系。
這一框架體現出香港式的制度思維:
香港並不是在押注哪一種數字貨幣形態,而是在構建一個多層共存、互補共生的貨幣生態——讓創新與監管、效率與安全並行不悖。
英國:制度化試驗的現實主義路線
今年 9 月,匯豐、巴克萊、勞埃德等六大銀行共同啓動了代幣化英鎊試點,預計持續至 2026 年中期。試點範圍不僅包括跨境支付,還覆蓋按揭流程和數字資產結算。
英國央行行長貝利曾指出:“代幣化的意義,不在於創造新風險,而在於讓舊體系更高效。”這句話道出了英國的策略核心——先制度、後放行。在穩定幣監管尚未落地之前,英國選擇以“代幣化存款”開展可控試驗,用監管容忍度換取創新前瞻性。
日本:保守外表下的務實轉向
日本向來謹慎,但也在悄然推進。SBI 新生銀行正在測試利用代幣化存款進行跨境結算,以降低亞洲區域內外匯清算的成本與延遲。
相比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緩慢進展,代幣化存款爲日本提供了一個更現實的中間路徑:既在監管體系之內,又能率先提升效率。這正是日本金融政策一貫的邏輯——在“穩健”中完成結構性轉向。
主權、效率與格局
從全球視角看,代幣化存款不僅是一種技術嘗試,更是一場關於貨幣主權與制度現代化的競賽。穩定幣讓美元在鏈上實現了事實上的全球擴張,卻同時削弱了各國央行對本幣數字形態的控制。而代幣化存款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在不放棄主權的前提下,以制度爲邊界、以區塊鏈爲底層,重塑結算效率與流動性秩序。
未來的貨幣體系,或將呈現三層結構:
這不是彼此替代,而是共同構成新金融的底層架構。
現實世界資產,正真正上鏈
紐約梅隆銀行(BNY)的最新報告指出,到 2030 年,穩定幣與代幣化現金的總規模將達到 3.6 萬億美元,其中代幣化存款與貨幣市場基金將佔據半壁江山。這意味着,區塊鏈正從金融體系的外部實驗室,進入金融體系的底層基建。 “上鏈”不再是技術的選擇,而是制度的演化。
這場“制度化上鏈”的大幕,正在全球銀行系統的深處緩緩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