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美元兌台幣狂貶 1.15%!央行與美達成協議,《經濟學人》警告金融危機
台灣中央銀行宣布已與美國財政部就匯率政策達成共識,美元兌台幣匯率從 31.118 狂貶 1.15% 後反彈,11 月 17 日報 31.17。央行承諾自 12 月底起,外匯干預資訊揭露頻率從半年改為每季公布一次,以提升政策透明度。英國《經濟學人》專欄警告,台灣長期龐大的經常性順差與被低估的匯率,已嚴重扭曲台灣經濟結構。
央行與美達成匯率協議三大承諾
台灣中央銀行特別澄清,美國財政部在磋商過程中「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並重申三項核心原則:不操縱匯率以圖競爭優勢或扭曲國際收支;干預應限於處理匯率的「過度波動」或「失序變動」;外匯干預應雙向進行,避免單邊升值或貶值操作。
央行強調,本次台美聯合聲明內容,係由央行與美國財政部單獨進行多次磋商,並達成共識。央行並非行政院台美經貿工作小組成員,亦未參與我方行政團隊和美國貿易代表署及美國商務部針對對等關稅的磋商談判,本次聯合聲明與台美對等關稅談判無涉。這個澄清試圖將匯率議題與貿易談判切割,減少外界對「美國施壓升值」的解讀。
然而,時機的巧合仍然引發市場聯想。台美匯率協議的公布正值經濟學人發表批評文章的同一天,而美國對台灣貿易逆差的關注已持續多年。雖然央行聲稱美方未要求升值,但承諾提高透明度和採取雙向干預,實質上限制了央行未來壓低新台幣的空間。市場的反應也很直接,美元兌台幣在協議公布後單日貶值 1.15%,創下近期最大單日波動。
台美匯率協議三大核心內容
不操縱匯率:承諾不操縱匯率以圖競爭優勢或扭曲國際收支
雙向干預:外匯干預應雙向進行,避免單邊壓低新台幣
提高透明度:自 12 月底起改為每季公布外匯干預金額
長期以來,在美國財政部公布半年度匯率報告前,央行與該部會舉行 1 至 2 次例行性會議,並就總體經濟及匯率政策等議題交換意見。本次聯合聲明係延續雙方長期溝通之原則,與央行現行匯率政策之實務操作一致。這個表述試圖淡化協議的重要性,將其框架為例行溝通的結果。
《經濟學人》揭新台幣低估的三大後果
《經濟學人》文章指出,台灣央行多年維持新台幣偏低,以強化出口競爭力。依《經濟學人》的 GDP 調整版 Big Mac Index,新台幣對美元被低估幅度高達 55%,為全球之最。AI 需求推升出口後,這些經濟失衡更急遽擴大。2025 年 10 月台灣商品貿易順差,年化後達 GDP 的 31%,創歷史新高、是疫情前的四倍。
《經濟學人》指出三大後果。首先是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利好出口業的結果是低購買力轉嫁至消費者,台灣人太會存錢、太少消費。自 1998 年以來,民間消費占 GDP 比重大幅下滑 20 個百分點。《經濟學人》認為,這種政策本意是讓台灣變富,但如今反而剝奪了普通人的成果。
其次是房價飆漲,央行多年透過印新台幣購買外匯,使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利率偏低,加速推升房價。1998 年至今,台灣房價已暴增四倍。第三是金融系統被迫押注美元資產,為消化經常性順差,官方默許台灣壽險業大量投入境外投資:壽險資金對外投資規模近 1 兆美元,絕大多數為美國公債。但這造成嚴重的貨幣錯配,壽險公司的負債是新台幣計價,但資產多為美元計價,一旦新台幣快速升值或美元急貶,資產負債就可能瞬間失衡,甚至引發壽險業危機。
《經濟學人》警告兩大風險正在逼近:美元若續貶,台灣壽險恐成系統性風險;美國貿易壓力可能逼台灣升值。經濟學人更指出,台灣不像日韓中,都已與川普政府簽訂貿易協議,風險更大。今年 5 月,在市場擔憂美台緊張時,新台幣曾瞬間升值 9%。
央行改革受阻的政治經濟因素
《經濟學人》點名兩大因素導致央行不願改革貨幣政策。首先是出口製造業的政治壓力,頂尖科技業能承受升值,但大量依靠薄利出口的小型製造業將受重創,這些企業雇用約製造業勞工的 70%,使政府不敢輕易改革。報導估算:新台幣升值 20% 雖將使台積電營運利潤率下滑約 8 個百分點,但仍高於 Alphabet 或 Apple。
其次是央行權力異常龐大,貨幣政策帶來的巨額外匯收益,使央行成為政府重要財源。央行盈餘挹注占政府收入的 6%,遠高於先進國家 0.4% 的平均值。這也讓央行在政治上握有高度影響力。這個觀察揭示了台灣貨幣政策背後的政治經濟學:央行不僅是技術性的貨幣管理機構,更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和政治權力的中心。
然而,Chenglap 文章筆記認為《經濟學人》實質是在倡議新台幣升值,但論述刻意片面。他指出,文章將「低匯率等於對消費者課稅」描述為重大問題,卻忽略幣值升值同樣會對生產者課稅,並只強調台灣是進口型經濟,卻回避台灣同時高度依賴出口的事實。他亦以 2020 至 2025 年全球房價普漲為例,反駁《經濟學人》將房價高漲歸因於匯率低估,指出台灣房價漲幅與世界平均相近,甚至低於部分國家。
Chenglap 也認為,《經濟學人》承認台灣有 70% 製造業就業依賴薄利傳產,卻仍主張升值,意味著必須犧牲傳產。若支持升值者同時批評台灣只有科技業賺錢、傳產苦哈哈,便是自我矛盾。他更質疑文中指「保險業風險」與「避免川普關稅」是升值理由,批其論調更像情緒動員而非嚴謹分析。